第二十四单元 常用灸法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灸法的作用 |
2 |
0 |
0 |
灸法的作用 |
0 |
0 |
0 |
灸法的种类 |
3 |
0 |
2 |
灸法的种类及适应范围 |
1 |
0 |
2 | |
灸法的注意事项 |
0 |
0 |
0 |
—— |
|
|
|
知识要点
灸法的作用
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见表5-8。
表5-8 灸法的分类、操作及适应证
分类 |
操作 |
适应证 | ||
艾炷灸 |
直接灸 |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灸。当燃尽除去灰烬,此为一壮。灸后,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疾患 |
间接灸 |
无瘢痕灸 |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病人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
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 |
隔姜灸 |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2~3 cm,厚0. 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
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 ||
隔蒜灸 |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 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
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 | ||
隔盐灸 |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
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执业 2006,助理2005) | ||
隔附子饼灸 |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 cm、厚约0. 8 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
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 ||
艾条灸 |
温和灸 |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 cm,进行熏烤,使病人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病人,医者可将食、中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病人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分类 |
操作 |
适应证 | |||
艾条灸 |
雀啄灸 |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 |
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 ||
太乙针灸 | |||||
雷火针灸 | |||||
温针灸 |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长约2 cm左右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
| |||
温灸器灸 | |||||
其他灸法 |
灯心草灸 | ||||
天灸 |
白芥子灸 | ||||
电热灸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