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肾癌:
X线表现:平片上较大肾癌可致肾轮廓局限性外突,偶可发现肿瘤钙化,呈细点状或弧线状致密影。尿路造影检查,由于肿瘤的压迫、包绕,可使肾盏伸长、狭窄和受压变形,也可使肾盏封闭或扩张;由于肿瘤侵蚀,可使肾边缘不整或出现充盈缺损;肿瘤邻近肾盂时,也可造成肾盂受压、变形、破坏及充盈缺损。
CT表现:平扫时肾癌表现为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大的肿瘤明显突向肾外,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检查早期,肿瘤多有明显不均一强化,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的不均一肿块。肿瘤向外侵犯致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和肾筋膜增厚。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瘤栓时,管径增粗,内有充盈缺损或不再发生强化。
MRI表现:类似CT检查所见。MRI检查的重要价值在于确定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及其范围,发生瘤栓时,血管内流空信号消失。
(5)多囊肾:
X线表现:平片可示双肾影呈分叶状增大。尿路造影可见双侧肾盏、肾盂移位、拉长、变形和分离,呈“蜘蛛足”样改变。
CT表现:双肾布满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水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肾的形态早期正常,随病变进展,囊肿增大且数目增多,肾的体积增大,边缘呈分叶状。部分囊肿内可有急性出血而呈高密度。
(6)膀胱肿瘤:
①膀胱癌:
X线表现:平片诊断价值不大。膀胱造影检查,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向腔内的结节状或菜花状充盈缺损,表面凹凸不平;浸润性生长则显示局部膀胱壁僵硬。
CT表现:平扫可见由膀胱壁突向腔内的结节、分叶或菜花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不等,表面可有点状钙化,常位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增强检查,早期肿块有强化,延迟扫描呈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
MRI表现:膀胱癌的形态学表现与CT检查相仿,即自膀胱壁突向腔内的肿块和(或)膀胱壁的不规则增厚。在T1 WI上,肿瘤与膀胱壁呈等信号,而在T2 WI上则呈高信号。
②膀胱非上皮肿瘤:
X线表现:平片诊断受限制。
CT、 MRI表现:平滑肌瘤在T1 WI和T2 WI上均呈低信号;横纹肌肉瘤常表现为膀胱三角区较大肿瘤;嗜铬细胞瘤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
(7)尿路梗阻与肾盂积水:
X线表现:尿路造影轻度肾盂积水时见肾小盏杯口变平,穹隆部变为圆钝。肾盏逐渐变短而粗,成杵状。肾盂略扩大,排空能力减弱。肾盂积水逐渐发展时,上述改变更为明显,肾小盏顶端变为圆形,形状更为粗短,肾盂下缘由凹面变为隆凸。肾功能低下,显影延迟,密度减低。
CT、MRI表现:可显示梗阻造成的上方尿路扩张积水,结石则表现为梗阻端处的极低信号影。
11.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1)骨骼的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内或软骨的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
(2)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①关节肿胀: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各软组织层次变模糊。
②关节破坏: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面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域的骨质破坏和缺损。
③关节退行性变:早期表现主要是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中期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
④关节强直:分为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两种。骨性强直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纤维性强直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常见于关节结核。
⑤关节脱位: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
1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1)脑瘤:以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影像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有无,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CT、 MRI在其诊断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颅脑外伤:
①脑挫裂伤:
CT表现: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MRI表现:脑水肿T1 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脑血肿T1 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②颅内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硬膜外血肿:CT上颅板下见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
硬膜下血肿:CT上,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出血,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CT上的等密度血肿,MRI上常呈高信号,显示清楚。
脑内血肿:CT上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隙出血:CT上大脑纵裂出血于中线区常见纵行窄带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
外侧裂、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
(3)脑血管病:
①脑出血:
CT表现: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
MRI表现:急性期血肿T1 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显示不如CT清楚;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血肿T1 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的低信号,此期MRI探测比CT敏感。
②脑梗死:
缺血性梗死:CT上见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扇形。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消失。
出血性梗死:CT上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腔隙性梗死:系深部髓质小血管闭塞所致。低密度缺血灶10~15 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中老年人常见。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1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出现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MRI对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十分敏感。
(4)脊髓疾病:
①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硬膜外肿瘤,常见为转移瘤。
②脊髓损伤:CT平扫可见脊髓内出血或硬膜外血肿。MRI上,可直观地显示脊髓的损伤类型、部位、范围和程度。脊髓损伤出血T1 WI和T2WI呈高信号灶;脊髓水肿T1 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放射性核素诊断
1.甲状腺吸收碘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1)正常参考值:第3小时为5.5%~25.9,第6小时为11%~36%,第24小时为17.9%~51%。吸碘率随时间增加逐渐增高,正常高峰出现在24 h。
(2)临床意义: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各时相吸碘率均明显增高,吸碘高峰前移。
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各时相吸碘率均低于正常值下限,高峰可延迟至48 h出现。
③甲状腺其他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各时相吸碘率均高于正常值,但高峰仍在24小时。桥本病早期吸碘率正常或偏高,晚期则明显低于正常。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吸碘率可偏高。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和囊肿、吸碘率一般在正常范围,当病变损害时,吸碘率可降低。
2.血清总甲状腺素(T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T3、游离T4、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①血清总甲状腺素(TT4) : TT4是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基本方法。
②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 TT3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一项重要项目,也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灵敏指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前期及治疗后复发病人,TT3测定较TT4测定灵敏。
③游离T3 (FT3)、游离T4 (FT4 ) : FT3和FT4是诊断甲状腺功能的灵敏指标。
④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是甲状腺功能体外试验的首选项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TSH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TSH增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