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
1 |
0 |
0 |
增生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
0 |
0 |
0 |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
0 |
0 |
0 |
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
0 |
0 |
0 | |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
0 |
0 |
0 |
月经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
0 |
0 |
0 |
本单元内容为2006年中医执业大纲修改以来新增加的内容,考题极少,仅在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方面有一道考题。助理医师考试对这部分内容不要求掌握应用。
知识要点
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卵巢主要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 排卵前由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排卵后由黄体细胞分泌,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生育年龄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月经周期第1周甚少,排卵前1d达第一个高峰,排卵后有所下降,月经周期21d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待黄体萎缩时其水平急速下降,至月经前期达最低水平。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能促进卵泡发育,且能协同促卵泡素(FSH)促进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合成黄体生成素(LH)受体,以支持LH调节卵泡的分泌功能。也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2)雌激素可增加子宫的血液循环,能促进子宫发育及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呈增生变化。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的通过。
(3)使输卵管发育,使输卵管蠕动增强和纤毛生长,有利于卵子的输送。
(4)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并能增加细胞内糖原储存量,在乳酸杆菌作用下使阴道呈酸性,不利细菌在阴道内繁殖。
(5)促使大小阴唇增大丰满,并使脂肪沉积和色素沉着。
(6)使乳腺管增生,并与孕激素、生乳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促进乳腺的发育和增加乳头乳晕的着色。
(7)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8)对丘脑下部和垂体产生反馈调节,包括抑制性的负反馈和促进性的正反馈作用,从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9)能促进钠、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可增加血中与蛋白结合的甲状腺素,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也能使β-脂蛋白减少,对防止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症发展有一定作用。
(10)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骼闭合(执业2006)。
2.孕激素 由颗粒黄体细胞、卵泡膜黄体细胞所分泌,排卵前卵泡中颗粒细胞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亦能分泌少量孕激素。一般排卵后1周,即月经周期的第20天左右黄体发育成熟,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随黄体萎缩分泌量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的水平。临床常用测定尿中孕二醇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一个重要指标。孕激素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能抑制子宫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利于孕卵的种植与生长发育。使受雌激素影响的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使宫颈口闭合,分泌黏液减少并变黏稠,拉丝度减少,不利精子穿透。
(2)抑制输卵管的收缩及纤毛生长,调节孕卵的运行。
(3)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4)与雌激素和生乳素协同作用,促使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抑制乳汁分泌。
(5)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女性排卵后体温一般升高0. 3~0.5℃,临床常用基础体温测定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指标之一。
(6)通过对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LH及FSH的分泌。
(7)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者,孕激素可促进水、钠排泄。
(8)有促进蛋白分解的作用,而增加尿素氮的排出量。也能促进肝脏某些酶的合成。
3.雄激素 主要由肾上腺皮质产生,极少量由卵巢间质部分泌。能促进阴毛、腋毛生长,促进青春期少年肌细胞生长和骨骼的发育,使青春后期骨骺愈合。促进蛋白合成及骨髓造血。可能与性欲有关。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一个月经周期内,其组织学变化可分为以下3期:
1.增生期 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
2.分泌期 为月经周期的后半期。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
3.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内膜中血循环障碍加剧,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可直接来自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破裂,或间接来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肿,也有部分来自血管壁的渗出及组织剥脱时静脉出血。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上面的分期描述实际上并不能截然分开,其变化是连续的,在各期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