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病机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邪正盛衰 |
3 |
3 |
2 |
邪正盛衰 |
1 |
0 |
0 |
阴阳失调 |
6 |
5 |
2 |
阴阳失调 |
1 |
0 |
4 | |
气血失常 |
2 |
1 |
4 |
气血失常 |
0 |
0 |
4 | |
津液代谢失常 |
1 |
2 |
0 |
津液代谢失常 |
0 |
0 |
0 | |
内生“五邪” |
5 |
0 |
4 |
内生“五邪” |
0 |
0 |
0 | |
疾病传变 |
0 |
0 |
0 |
疾病传变 |
0 |
0 |
0 |
在病机基本内容中,2006年以来考纲中新增疾病传变考点,删减经络病机、五脏阴阳气血失调、六腑功能失调、奇恒之腑功能失调考点。助理医师考纲另新增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考点与执业医师相同,尚未出现相关考题。历年考题主要集中在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阴阳偏盛偏衰、内生“五邪”致病特点中。
知识要点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
(1)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邪气盛则实。”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执业2001/2003)。
(2)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执业2001/2003),即“精气夺则虚”。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
(3)虚实夹杂: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情况。
①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执业2001)。
②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执业2000)。
(4)虚实转化: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5)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①真实假虚: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执业2000/2003),故真实假虚证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②真虚假实: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助理2004)”。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渐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2)邪胜正衰: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
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
(1)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执业2000)。
(2)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执业2006)。
2.阴阳偏衰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两个方面。
(1)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临床可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同时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执业2001/2003)。
(2)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执业2006)。临床可见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或阴虚阳亢多种表现(执业2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