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单元 泄泻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概述 |
3 |
0 |
0 |
概述 |
0 |
0 |
0 |
病因病机 |
3 |
0 |
0 |
病因病机 |
2 |
0 |
0 | |
诊断和类证鉴别 |
0 |
0 |
0 |
诊断和类证鉴别 |
1 |
0 |
0 | |
辨证论治 |
0 |
9 |
1 |
辨证论治 |
4 |
7 |
1 |
中医执考中,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为考查重点。助理考试中腹痛的病因考过1题,辨证论治亦是考查重点。感受寒湿、湿热内盛、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证泄泻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为主要出题点。
知识要点
概念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病因引起的较为多见。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脾胃虚弱。
5)肾阳虚衰。
2.病机 泄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执业 2006,助 理 2006) 。外邪中以湿邪 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内伤中以脾虚最为关键,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在下,则生泄泻。外湿与 内湿之间密不可分,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生内脾虚湿盛而致泄泻(助理 2005)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筹,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
诊断和类证鉴别
1.诊断要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2.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证,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痢疾则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助理2005)
治疗原则
《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 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执业2001/2003/2006)。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久泻不止不可分 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执业2002/2004)。
辨证论治
1.感受寒湿、湿热内盛、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证泄泻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见表6-26。
表6-26各型泄泻的主症及治法(一)
分型 |
主症 |
治法及方药 |
感受寒湿(风寒) |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
藿香正气散(执业2006) | ||
湿热(暑湿)内盛 |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清热利湿(执业2001/2003) |
葛根芩连汤(助理2000) | ||
食滞肠胃 |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
消食导滞 |
保和丸(执业2005) | ||
肝气乘脾 |
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
抑肝扶脾(执业2002/2004,助理2000) |
痛泻要方(助理2005) |
2.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证泄泻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见表6-27。
表6-27各型泄泻的主症及治法(二)
分型 |
主症 |
治法及方药 |
脾胃虚弱(执业2006,助理2001/2003) |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
健脾益胃 |
参苓白术散(执业2001/2003,助理2001/2002/2003/2004/2006) | ||
肾阳虚衰 |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执业2005,助理2000) |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
四神丸加味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