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概述 |
0 |
0 |
0 |
概述 |
0 |
0 |
0 |
病因病机 |
3 |
0 |
0 |
病因病机 |
0 |
0 |
0 | |
诊断 |
2 |
0 |
0 |
诊断 |
1 |
0 |
0 | |
辨证论治 |
0 |
4 |
1 |
辨证论治 |
0 |
8 |
1 | |
预防、转归和预后 |
0 |
0 |
0 |
预防、转归和预后 |
0 |
0 |
0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消渴的病因病机、诊断和辨证论治是考查的重点。助理医师考试中诊断考过1题,以辨证论治为考查重点。消渴中上、中、下三消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为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的主要出题点。
知识要点
概念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病因病机
1.消渴的病因 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2.消渴的病机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执业2006)。
(2)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3)阴虚燥热,变证百出。
(4)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执业2002/2004)。
诊断要点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频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
(2)中老年发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执业2001/2003,助理2001)。
(3)青少年患病多有禀赋不足。中年以后多有嗜食膏粱厚味醇酒史。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辨证论治
1.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部位:根据三多症状的偏重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别,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分(助理2005)。多饮症状突出者,为上消,属肺燥;多食突出者,为中消,属胃热;多尿突出者,为下消,属肾虚。
(2)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大体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
(3)辨本证:与并发症三多一少为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日久易发生诸多并发症。
2.消渴中上、中、下三消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见表6-46。
表6-46 各型消渴证及并发症的治法
分证 |
主症 |
治法及方药 |
上消(肺热津伤) |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助理2001/2003) |
消渴方加味 | ||
中消(胃热炽盛)(执业2005) |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玉女煎(执业2001,助理2001/2002/2004)加黄连、栀子 |
分证 |
主症 |
治法及方药 | |
下消 |
肾阴亏虚 |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
滋阴固肾(助理2004) |
六味地黄丸(执业2002/2004) | |||
阴阳两虚 |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温阳滋肾固摄(助理2005) | |
金匮肾气丸(执业2005,助理200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