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单元 内伤发热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概述 |
1 |
0 |
0 |
概述 |
1 |
0 |
0 |
病因病机 |
0 |
0 |
0 |
病因病机 |
0 |
0 |
0 | |
诊断和类证鉴别 |
0 |
0 |
0 |
诊断和类证鉴别 |
0 |
0 |
0 | |
辨证论治 |
2 |
6 |
0 |
辨证论治 |
4 |
1 |
3 |
李东垣甘温除热的思想及他的补中益气汤在中医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考试中各考过1题,考查重点皆在辨证论治,以气虚、肝郁、瘀血、血虚和阴虚发热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为主要出题点。
知识要点
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病因病机
1.内伤发热的病因 情志、饮食、劳倦等内因亦有少数为外感。2.内伤发热的病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一般有气血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2)典型临床病象发热为主要症状,热势多为低热(37~38℃),少数病人也有高热,一般发热不恶寒,或虽有冷感,但得衣被可减轻或消失;发热或持续或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多伴有头晕、乏力、自汗、盗汗等症。
(3)必要的理化检查,以确定病理性质。
2.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的鉴别
(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徐缓,一般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以表现为低热者较多,或仅自觉发热。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大多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治疗原则
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执业2006,助理2006) 。
辨证论治
气虚、肝郁、瘀血、血虚和阴虚发热的主症、治法和方药见表6-48 。
表6-48 各型发热的治法
分型 |
主症 |
治法及方药 |
肝郁发热(助理2005) |
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
丹栀逍遥散加减(助理2002/2004) | ||
瘀血发热 |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 |
血府逐瘀汤加减 | ||
气虚发热 |
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执业2002/2004) |
补中益气汤加减(执业2005/2006) | ||
血虚发热 |
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
益气养血(执业2001/2003,助理2000/2003) |
归脾汤加减(助理2000) | ||
阴虚发热 |
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
滋阴清热 |
清骨散加减(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