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调理
气血调理包括调气、调血和调理气血关系三个方面。
(一)调气
调气包括补气和调理气机两个方面。
1.补气适用于气虚证。由于人体气的生成,源于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以及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因此,补气多为补益肺、脾胃、肾等脏腑,且以调补脾胃为重点。
2.调理气机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气机失调的病证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治疗时气滞者宜行气,气逆者宜降气,气陷者宜补气升气,气闭者宜顺气开窍通闭,气脱者则宜益气固脱。
(二)调血
调血包括补血和调理血运两个方面。
1.补血适用于血虚证。由于血源于水谷精微,与脾胃、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补血时,应注意同时调治这些脏腑的功能,其中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尤为重视对脾胃的补养。
2.调理血运血运失常的病变主要有血瘀、出血等,而血寒是血瘀的主要病机,血热、气虚、瘀血是出血的主要病机。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者宜温经散寒行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根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三)调理气血关系
由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而有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的病变,结果是气血同病,故需调理两者的关系。
1.气病及血的调理方法气虚生血不足,而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者,宜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宜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宜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或温经止血。
2.血病及气的调理方法血虚不足以养气,可致气虚,宜补血为主,辅以益气;但气随血脱者,应先益气固脱以止血,待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
精气学说
一、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 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二) 气的基本概念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狗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
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机制。
(二) 精气的运动变化
1、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形式。
2、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化:量变;变:质变)
(三)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1、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宇宙万物皆有精气构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