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整体观念: 是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一是五脏一体观[五脏(心、肝、脾、胃、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口、鼻、耳、前阴、后阴)];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二是形神一体观: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知、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
(2)病理上的整体性: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式辩证统一的。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
(二)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 病、征、症的基本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运用: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常用的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