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细目一: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细目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相应的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羊水、汗液、唾液、泪液、乳汁等)中。
二、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经口感染。散发病例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水源或食物(如贝类海产品等)被污染可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在少见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等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者约为5%);③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④性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患性
四、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仅引起肝细胞轻微损害。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
二、病理
各型肝炎的肝脏病理改变基本相似。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改变如下。
(一)急性肝炎
肝脏肿大,表面光滑。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高度气球样变可发展为溶解性坏死,亦可见到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肝细胞坏死可表现为单个或小群肝细胞坏死,伴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窦内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肝细胞再生。
黄疸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无黄疸型者相似,小叶内淤胆现象较明显。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主要为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2.慢性肝炎病变的分级、分期 根据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分别分为l~4级(Grade,G)和l~4期(Stage,S)。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变薄,质软,包膜皱缩。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脏体积缩小或不缩小,质稍硬,肝脏表面和切面均见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肝组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增生成团;可见大量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3.慢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四)淤胆型肝炎
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伴以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肝细胞浆内亦可见到胆色素淤滞。小胆管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细目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可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 多以发热起病,可有恶寒。本期突出的症状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症状。 本期末尿色逐渐加深似浓茶色,体征可有右上腹叩击痛。本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1周。
(2)黄疸期 巩膜首先出现黄染,继及皮肤,多于数日至2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黄疸多为肝细胞性,有的可短时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体征除黄疸外主要表现为肝大、压痛及叩击痛,脾也可轻度肿大。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肿大的肝脏、脾脏逐渐恢复正常。本期约需数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临床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有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便溏或低热。体征可有肝脏肿大、压痛,脾也可轻度肿大。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慢性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度。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暴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无食欲、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l7.1μ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l0倍。
3.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
四、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月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酸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前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凡慢性肝炎患者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及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引起门静脉高压原因者均可诊为肝硬化。
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