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腹 痛
【概说】
一、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由寒热邪气引起。
2、《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3、《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详细表述。
4、《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并提出对不同腹痛的鉴别。
5、李东垣《医学发明》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6、《古今医鉴》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7、《血证论》从血瘀治疗。
三、讨论范围: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内科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证辨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病因病机】
1、病变部分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2、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3、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4、▲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之分,且可互相转化。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
2、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之少腹痛可引及睾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腹痛发作或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肠痈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居于右下腹痛,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呕吐,大便不通等多属外科阳明腑实证。
4、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