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绞痛
1.内脏绞痛的治法
心绞痛: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胆绞痛: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肾绞痛: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背俞穴为主。
2.内脏绞痛的处方
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2.胆绞痛:
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
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
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3.肾绞痛:
下焦湿热配委阳、合谷;
肾气不足配气海、关元。
【治疗操作】
1.心绞痛: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胆绞痛: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3.肾绞痛:毫针泻法。
【考情分析】
本病证在历年考试中容易考查主穴、配穴,复习时应该全面掌握,考试题型以A1、A2、B型题较多见。
肥胖症
性功能减退配关元、肾俞;
下肢水肿配三阴交、水分。
【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
【考情分析】
本病证在历年考试中容易考查主穴、配穴,复习时应该全面掌握,考试题型以A1、A2、B型题较多见。
五输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分布特点与组成: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考情分析】
此部分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容易考查十二正经五输穴某一穴,复习时应该按照歌诀加强记忆,考试题型以A1、B型题较多见。
相关推荐:
关注“万题库执业医师考试”微信,下载考前提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