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之气的分布和功能
1.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化气、化神。
2.人体之气含有阴气、阳气。阴气寒凉、抑制;阳气温热、兴奋。
3.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心肺位置在上,心气升已而降,肺气当降;肝肾位置居下,肾气降已而升,肝气当升;脾胃居中央,脾气升而胃气降,为脏气升降之枢纽。
5.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6.元气: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亦称“原气”、“真气”。元气由肾精化生,根于命门,流行于全身。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的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7.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先天。
8.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营气属阴,也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9.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卫气属阳,也称“卫阳”。
卫气的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10.脏腑之气含阴气与阳气:阴气凉润、宁静、抑制;阳气温煦、推动、兴奋。
11.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区别: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白天以卫气为主导,夜间以营气为主导。若营卫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津液生成、输布、排泄的相关脏腑和津与液的区别
1.血液逸出于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血液生化之源:水谷之精化血;肾精化血。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
2.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心、肝、脾、肺。
3.血的功能:濡养作用;化神作用。
4.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5.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相关脏腑包括脾、胃、小肠、大肠。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肾最为重要。
6.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体温。
7.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表现,包括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8.五神:指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9.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概括。根据五行学说,情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合称五志。
10.思维:即意、志、思、虑、智。《灵枢·本神》概括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1.人体之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作用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
5.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精与气化神;神驭精气。
6.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