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精华考点汇总
流行性感冒的特征、治疗和预防
1.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根据病毒NP和M1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和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宿主广泛,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通常只引起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稳定,多为散发,主要侵犯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乙型、丙型相对较少,主要感染人类。
2.流感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动物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病毒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播。
3.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3日。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日。
4.单纯型流感最常见,肺炎型或其他类型流感较少见。
5.流感并发症:
呼吸道并发症: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
肺外并发症:雷耶(Reye)综合征、中毒性休克、骨骼肌溶解、心肌炎、心包炎。
6.流感的治疗原则:隔离患者;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的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
7.治疗流感目前最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8.流感的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9.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65岁;有慢性肺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成人和6个月以上的儿童;肾功能障碍者;免疫功能抑制者;妊娠中期以上孕妇等。接种时间为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前,每年接种1次,约2周可产生有效抗体。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诊断和治疗
1.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属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H5和H7亚型为高致病型,又以H5N1致病性最强。
2.禽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污染的水及直接接触病毒株被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确切证据。
3.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不易感,缺乏免疫力。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暴发流行。病理改变以肺部最明显,可见到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损伤严重,肺实质出血和坏死,肺泡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有严重的弥漫性损伤,并伴有间隔纤维形成。
4.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日,通常在2——4日以内。
5.人禽流感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日,一般为3——4日,可伴有眼结膜炎、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体征可见眼结膜轻度充血,咽部充血,肺部有干啰音等,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严重者呈“白肺”。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原分离而确诊。
(1)医学观察病例:1周内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对其进行7日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5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者。
(4)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禽流感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
7.抗流感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奥司他韦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制剂,以防发生Reye综合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