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号题)心悸。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与奔豚鉴别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安,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心中剧烈跳动。
(022号题)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与痿证相鉴别
病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代表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常用药物:白芍、天冬、玄参、构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等。中风与痿证鉴别:痿症可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中风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023号题)便秘。阳虚寒凝: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与肠结鉴别
病机:阳气虚衰,阴寒凝结治法:温阳通便方剂:济川煎药物:肉苁蓉,牛膝,附子,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姜受阻,腹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无矢气和肠鸣音,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腹部胀满,大便干结,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呕吐
(024号题)癃闭。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加减,与淋证鉴别
病机: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方剂:济生肾气丸药物:附子,肉桂,桂枝,地黄,山药,山茱萸,车前子,茯苓,泽泻。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但癃闭无尿痛,尿量少于正常,或无尿,淋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尿量正常,淋证日久可发展成癃闭,癃闭感受外邪,可并发淋证。
(025号题)胃痛。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与腹痛、胁痛、真心痛鉴别
胃痛脾胃虚寒(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等@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胃痛,胃痛在心下胃脘,常伴恶心,腹痛在胃脘以下。
(026号题)消渴。下消。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病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
常用药物: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027号题)吐血。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与咳血鉴别
病机:胃热内郁,热伤胃络。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方剂:泻心汤合十灰散。药物: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棕榈皮
与咳血鉴别:咳血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028号题)消渴。下消。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与瘿病相鉴别
病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
常用药物: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的多饮、多尿、尿甜等证。
(029号题)喘证。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与少气鉴别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剂:二陈汤,药物: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复花@ 喘证与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030号题)中风。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与口僻、厥证、痉证、痿症、痫症鉴别
病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剂:天麻钩藤饮药物: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栀子,牛膝中风与痿证鉴别:痿症可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中风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031号题)胸痹。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与悬饮鉴别
病机: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药物: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与悬饮鉴别: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032号题)腹痛。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与胃痛鉴别
病机: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剂:小建中汤药物:桂枝,干姜,附子,芍药,甘草,党参,白术,饴糖,大枣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胃痛,胃痛在心下胃脘,常伴恶心,腹痛在胃脘以下。
(033号题)呕吐。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与反胃鉴别
病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藿香正气散药物: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均为胃失和降,气逆与上,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谷物,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情志失调。
(034号题)水肿阳水。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与鼓胀鉴别,阴阳水鉴别
病机: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条失职,风揭水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药物麻黄,杏仁,防风,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035号题)血证。咳血。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与吐血鉴别
病机: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阻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药物:桑叶,栀子,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侧柏叶与咳血鉴别:咳血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036号题)消渴。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与瘿病鉴别
病机:肾阴亏虚,肾失固摄治法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药物:地黄、山萸肉,枸杞,五味子,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消渴与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的多饮、多尿、尿甜等证。
(037号题)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与风温感冒鉴别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药物:荆芥,防风,苏叶,豆豉,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葱白。风温病势急骤,寒战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神昏,惊厥,感冒发热一般不高热,病势轻,预后好,病程短。
(038号题)哮病。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与喘证、支饮鉴别
病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等。@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039号题)咳嗽。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与哮喘鉴别
病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040号题)胁痛。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与悬饮鉴别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龙胆草、甘草、当归、栀子、黄芩、柴胡等。@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