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号题)眩晕。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中风鉴别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苡仁
鉴别与中风:中风以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042号题)胃痛。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与腹痛鉴别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药物: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胃痛,胃痛在心下胃脘,常伴恶心,腹痛在胃脘以下。
(043号题)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与哮喘鉴别
病机:风寒袭肺,宣肺止咳,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药物: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044号题)血证。尿血。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与血淋鉴别
病机概要: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剂: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小蓟、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木通、生草梢、山栀、滑石、当归、蒲黄、土大黄、三七、马鞭草等。(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闻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045号题)眩晕。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与中风、厥证鉴别
病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常用药物: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等。
鉴别与中风:中风以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046号题)泄泻。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与痢疾鉴别
病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车前草、苦参等。
泄泻与痢疾: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047号题)泄泻。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与痢疾鉴别
病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治法:消食导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泄泻与痢疾: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048号题)头痛。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与眩晕鉴别
病机: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治法:祛风胜湿通窍。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川芎。
头痛与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049号题)不寐。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与一过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引起的失眠鉴别
病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050号题)郁证。梅核气。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与虚火喉痹鉴别
病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常用药物: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等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051号题)水肿。风水相博: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与鼓胀鉴别,阴水阳水鉴别
病机: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条失职,风揭水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药物麻黄,杏仁,防风,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水肿与鼓胀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052号题)中风。恢复期。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与口癖。厥证等鉴别
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药物: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口辟症状是口眼歪斜,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无半身不遂或神智障碍,厥证有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神昏时间短,发作时伴四肢逆冷,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053号题)黄疸。阳黄。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与萎黄,阴黄区别
病机: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药物:藿香,白寇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054号题)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与风温时行感冒区别
病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物:香薷、厚朴、扁豆、黄连、黄芩、青蒿、荷叶等普通感冒轻,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病情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以发生传变,有传染性,流行性。。
(055号题)淋证。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与癃闭相鉴别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法:清热利湿通淋。代表方剂:八正散。
常用药物:瞿麦、篇蓄、车前子、滑石、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但癃闭无尿痛,尿量少于正常,或无尿,淋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尿量正常,淋证日久可发展成癃闭,癃闭感受外邪,可并发淋证。
(056号题)胸痹。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与真心鉴别
病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药物: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与真心痛鉴别: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表现;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057号题)阳痿。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加减,与早泄鉴别
病机: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治法:清热利湿方剂:龙胆泻肝汤。药物:龙胆草、丹皮、山栀、黄芩、木桶、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柴胡、香附、当归、生地黄、牛膝。阳痿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早泄是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痿软,早泄日久不愈可导致阳痿,阳痿病重与早泄。
(058号题)小儿泄泻。脾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与痢疾鉴别
病机:暴泻失治迁延而成,病程长,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以及全身脾虚征象。治法脾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粘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059号题)产后发热。血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与乳痈发热、蒸乳发热等鉴别
病机:产时或产后失血伤津,阴血骤虚,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治法血虚发热:补中益气汤药物: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蒸乳发热是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不属病理范畴。乳痈发热表现为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至溃腐化脓,发热伴乳房局部症状,产后发热不伴乳房局部症状。
(060号题)内痔。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加减,与外痔鉴别
病机:脾虚失摄,中气下陷,内痔脱出不纳,兼见便血色鲜或淡,治法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药物: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内痔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外痔是肛门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组织增生,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