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匹配题
40、 A、沙参麦冬汤
B、麦门冬汤
C、益胃汤
D、玉女煎
E、一贯煎
1、 治疗胁痛肝阴不足证,应首选
2、 治疗呃逆胃阴不足证,应首选
标准答案: E,C
解 析:1题:E,肝阴不足之胁痛,其治疗应以养阴柔肝为法,而具有此种功能的方剂首选一贯煎,故E为正确答案。2题:C,胃阴不足之呃逆,其治疗应以生津养胃止呃为法,而具有此种功能的方剂首推益胃汤,故C为正确答案。而A方具滋阴清热之功,适用于悬饮恢复期;B方专主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阴不足之呕吐;D方清胃为主兼顾热盛阴血损伤,均非本题所宜。
41、 A、少阴经
B、厥阴经
C、少阳经
D、阳明经
E、太阳经
1、 头痛部位在两侧,连及耳部,是何经头痛
2、 头痛部位在巅项,连于目系,是何经头痛
标准答案: C,B
解 析:1题:C,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脉皆循于头面。少阳经头痛部位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2题:B,因厥阴经脉上行会于巅顶,故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连于目系。
而少阴经头痛部位不典型。少阴经脉不循头部,然气逆等病因亦可致头痛;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故A、D、E均为非正确答案。
42、 A、二妙散
B、八正散
C、疏凿饮予
D、程氏萆薢分清饮
E、薏苡仁汤
1、 治疗尿浊,应首选
2、 治疗热淋,应首选
标准答案: D,B
解 析:1题:D,尿浊的发生或由湿热内蕴,或由脾虚气陷及肾元亏虚。前者治疗当清热化湿,首选方为程氏萆薢分清饮;后者治疗宜健脾益气,开清固涩,首选方为补中益气汤,或宜益肾固精,首选六味地黄丸偏于补阴,鹿茸补涩丸偏于补阳。本题所提供的答案中,D为治实而无补虚之剂,故正确答案只能是D、2题:B,热淋的病理是湿热下注,故治疗宜以清热利湿通淋为法,具此功能的方剂首推B。而A方清化力弱,通淋不足;C方虽能分利湿热,然从表里双解,又过于攻逐;E方功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适用于着痹,故均本题所宜。
43、 A、止嗽散
B、杏苏散
C、桑杏汤
D、麻杏石甘汤
E、清金化痰汤
1、 风燥咳嗽宜选用
2、 风寒咳嗽宜选用
3、 痰热咳嗽宜选用
标准答案: B,A,E
44、 A、痰脓腥臭
B、痰稠黄胶结
C、痰稀薄多沫或痰白而粘
D、痰少粘稠难出
E、痰如白沫量多
1、 冷哮之痰是
2、 饮犯胸肺之痰是
3、 肺痈之痰是
标准答案: C,E,A
45、 A、气虚不固
B、湿热内蕴
C、正气欲脱,阳不敛阴
D、阴虚内热
E、正气拒邪
1、 盗汗病机为
2、 脱汗病机为
3、 自汗病机为
标准答案: D,C,A
46、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 哮证缓解期治疗要点是治
2、 哮证发作期治疗要点是治
3、 虚喘的治疗要点是治
标准答案: E,D,E
47、 A、腹大胀满,青筋暴怒
B、腹大胀满,如囊裹水
C、腹大胀满,早宽暮急
D、腹大胀满,脘腹撑急
E、腹大胀满,胁腹刺痛
1、 脾肾阳虚型鼓胀的特点是
2、 肝脾血瘀型鼓胀的特点是
3、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特点是
标准答案: C,E,B
48、 A、柴胡疏肝散加青皮、白芥子、郁金
B、柴胡疏肝散加金铃子散,左金丸、丹皮、山栀
C、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术
D、柴胡疏肝散加旋复花、代赭石、半夏、生姜
E、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红花
1、 胁肋掣痛,烦热口干,二便不畅,甜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方选
2、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恶心呕吐。其治疗方选
3、 胁肋胀痛,纳食减少,嗳气频繁,肠鸣腹泻,苔白,脉弦。其治疗方选
标准答案: B,D,C
49、 A、眩晕头重如蒙
B、眩晕动则加剧
C、眩晕耳鸣,头痛且胀
D、眩晕而见精神萎靡
E、眩晕头痛
1、 痰浊中阻型"眩晕"的特点为
2、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特点为
3、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特点为
4、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特点为
标准答案: A,B,C,D
50、 A、热伤肺气
B、热壅血瘀
C、肉腐血败
D、热毒留恋
E、痰浊上蒙
1、 肺痈主要病理基础是
2、 肺痈初期的主要病理是
3、 肺痈成痈期的主要病理是
4、 肺痈溃脓期的主要病理是
5、 肺痈恢复期的主要病理是
标准答案: B,A,B,C,D
51、 A、牵正散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镇肝熄风汤
E、补阳还五汤
1、 "中风"半身不遂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型,宜选方
2、 "中风"半身不遂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型,宜选方
3、 "中风"语言不利证属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型,宜选方
4、 "中风"口眼喁斜是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时,宜选方
标准答案: E,D,D,A
52、 A、连理汤
B、驻车丸
C、黄土汤
D、归脾汤
E、补中益气汤
1、 治疗脾胃虚寒便血主方:
2、 治疗脾不摄血呕血主方:
3、 治疗脾不摄血尿血主方:
标准答案: C,D,D
编辑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