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方剂学】保和丸中配伍莱菔子的主要用意是()
A.消食止泻
B.消食导滞
C.下气消食
D.化滞解酒
E.消积和胃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C?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C.
保和丸:方中山楂为君,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臣以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谷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麦痰气之积。三药同用,可消各种饮食积滞。
故本题答案选C.
12、【中医外科学】以下哪种疾病易引起肺梗塞()
A.臁疮
B.脱疽
C.股肿
D.浅静脉炎
E.褥疮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C?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C.
股肿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故本题答案选C.
13、【中医妇科学】下述各项中哪项是错误的()
A.雌孕激素属甾体激素
B.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雌三醇及雌酮
C.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
D.丘脑下部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
E.垂体前叶受丘脑下部的控制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和雌酮两种激素,答案B是错误的。
故本题答案选B.
14、【针灸学】按子母补泻取穴法,脾实证可选()
A.行间、少府
B.大都、少府
C.经渠、商丘
D.复溜、经渠
E.阴谷、曲泉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C?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C.
肺经的经渠为足太阴脾经的子穴,商丘为足太阴脾经上的子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故本题答案选C.
15、【中医内科学】泄泻的治疗原则是()
A.健脾燥湿
B.运脾化湿
C.补脾祛湿
D.理脾利湿
E.除湿和胃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泄泻治疗的掌握情况。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病湿盛,故其治疗原则是运脾化湿。运脾概括了初期宜健脾、理脾,后期宜补脾的具体治法;化湿包含了温化寒湿、芳香化湿、清热利湿以及清暑祛湿等方面,燥湿、祛湿、利湿都可以作为泄泻的具体治疗方法,而不能作为总治则。
故本题答案选B.
16、【方剂学】《医方集解》云:治痰通用二陈。用二陈汤治疗风痰,宜加()
A.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B.竹沥白芥子
C.枳实、海石、芒硝
D.半夏、姜汁
E.山楂、麦芽、神曲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A?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A.
《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故本题答案选A.
17、【中医外科学】某男,35岁。吸烟15年,出现右下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8年。患者初次就诊时,下列哪项措施最重要()
A.使用抗生素
B.使用激素
C.使用免疫抑制剂
D.嘱患者保暖
E.嘱患者戒烟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E?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E.
本题患者属于脱疽的一期(局部缺血期),此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食、环境、遗传和外伤因素相关。
故本题答案选E.
18、【中医妇科学】实施经腹输卵管结扎术,下列哪项的时期不适宜()
A.正常产后3日内
B.人工流产后同时
C.月经干净3~7日内
D.剖宫产术同时
E.心脏病产妇在产后24小时内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E?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E.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妇女不宜输卵管结扎术:
1.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如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内外生殖器感染及皮肤感染等。
2.妇女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疾病,不能胜任手术者,如产后或流产后大出血、休克、严重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患者等。
3.产后24小时内测腋下体温有两次在37.5℃以上者。
故本题答案选E.
19、【针灸学】以下腧穴中,治疗痫证有较好作用的是()
A.长强
B.腰阳关
C.命门
D.秩边
E.志室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A?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A.
长强
【功用】解痉止痛,调畅通淋。
【主治病症】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阴部湿痒,尾骶骨疼痛,癫痫,癔病,腰神经痛。长强是督脉的起穴,督脉主全身之阳,痫证发作时,长强可以解痉,缓解肌肉痉挛。
故本题答案选A.
20、【中医内科学】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其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温中健脾,固涩止泻
C.温补脾肾,涩汤止泻
D.健脾补肾,化湿固涩
E.补肾助阳,温中固涩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A?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导致黎明泄,主症是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辨证属于泄泻的肾阳虚衰证,其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故本题答案选A.
编辑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