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激经:孕后仍按月行少量的月经,而无损于胎儿。亦称“盛胎”、“垢胎”。属生理上的异常现象。
2.胎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3.绝经: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停止,称为“绝经”,或“断经”。
4.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5.带下病: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撰写的。
2.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指出:“妇入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__________;天癸既行,皆从_______论之;天癸己绝,乃属________经也。”
3.月经病是指月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异常,或伴随_________。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4.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行泄泻在病机上有脾虚、肾虚之别。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为脾虚之候;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肾虚所致。治以___________为主。
6.子满即现代医学所称之_________________。
1.经效产宝;昝殷2.少阴;厥阴;太阴3.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月经周期4.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5.大便稀薄;脘腹胀满;大便稀如水;每在天亮之前;畏寒肢冷;健脾温肾 6.羊水过多
三.判断、改错题:
1.妊娠期间发生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
2.清经散的药物组成为丹皮、白芍、地骨皮、熟地、猪苓、黄柏、青蒿。( )
3.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称为闭经。( )
4.肾与胞宫之间的经络是直接相通的。( )
5.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
6.新产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可诊断为产后血晕。( )
7.产后一二日,出现轻微的发热、自汗,称为产后发热。( )
8.带下病以湿邪为患。( )
9.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的改变。( )
10.产后三冲,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脾。( )
1.×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2.× 猪苓改茯苓3.∨ 4.∨5.∨6.∨ 7.× 为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越于外引起。不属病态8.∨9.∨10.× 败血冲脾改为败血冲肺
四.单项选择题:
1.《傅青主女科》产生的年代是
A 宋代 B 清代 C 明代 D 晋代 E 春秋战国
2.妇科发展史上的第一首方剂是
A 温经汤 B胶艾汤 C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D 桂枝茯苓丸 E 当归芍药教
3.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中.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A 心肝肾 B 脾肺肾 C 心肝脾 D 肝脾肾 E 心肺肾
4.气虚月经先期的治则应是
A 益气养血 B 补益中气 C 益气健脾 D 补气升陷 E 补气摄血
5.下列哪组是生化汤的药物组成
A 川芎 当归 桃仁 干姜 炙甘草 B 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C 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甘草 D 当归 川芎 桃仁 生姜 炙甘草
E 当归 红花 桃仁 生姜 炙甘草
6.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多属于
A 脾虚带下 B 肾虚带下 C 湿热带下 D 湿毒带下 E 阴虚夹热
7.泰山盘石散为妇科临床常用方,出自
A《金匮要略》 B 《景岳全书》 C《千金要方》 D 《产宝》 E《妇人大全良方》
8.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A 调经以治本 B 滋肾补肾 C 疏肝养肝 D健脾和胃 E 调理气血
9.下列哪种产后病与血瘀无关?
A 产后血晕 B 产后发热 C 产后大便难 D 产后身痛 E 产后恶露不绝
10.治疗癥瘕的代表方剂是
A 香棱丸 B桂枝茯苓丸 C 桃红四物汤 D 血府逐瘀汤 E 通窍活血汤
11.久婚不孕,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乳胀,胸胁不舒,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红,脉弦。应诊断为
A 肾虚不孕 B 肝郁不孕 C 血瘀不孕 D 痰湿不孕 E 宫寒不孕
12.《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由五味药组成,即
A 桂枝 茯苓 丹参 赤芍 桃仁 B 桂枝 茯苓 丹皮 赤芍 桃仁
C 桂枝 茯苓 川芎 赤芍 桃仁 D 桂枝 茯苓 丹皮 红花 桃仁
E 桂枝 茯苓 丹皮 白芍 桃仁
13.久婚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腰酸肢冷,性欲淡漠,舌淡,脉沉细,首选方
A 养精种玉汤 B 启宫丸 C 毓麟珠 D 内补丸 E 开郁种玉汤
14.症见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少色黄,甚者血样,五心烦热,烘热汗出。可诊为
A 带下—湿热型 B 带下—湿毒型 C 阴痒—湿热下注型 D 阴痒—肝肾阴虚型 E 带下—肾虚型
15.产后病的病理特点
A 寒热交替 B气虚血亏 C 亡血伤津 D瘀血内阻 E 多虚多瘀
1. B 2. C 3 .D 4 .E 5 .B 6. A 7. B 8 .A 9 .C IO .B 11.B 12.B 13.C 14.D 15.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