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股肿
*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往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病因病机]
中医:血脉损伤、久卧伤气、气虚血瘀
西医: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外伤,手术,分娩,肿瘤可直接诱发本病。
[诊断]
1.病史: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
2.部位:小腿深静脉、股深静脉、髂骨深静脉。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肢体肿胀一般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临床上常称为周围型。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疼痛性质为胀痛,部位可为全下肢,以患肢的髂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甚至可连及同侧腰背部或会阴部。体温可在37-38度左右,临床上常称为中央型。
(3)继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顺行生长蔓延至整个下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髂骨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
3.表现: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
4.并发症: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5.后遗症:出现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的后遗症。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1)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
(2)血脉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
(3)气虚湿阻证。治法:益气健脾,祛湿通络。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第二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简单了解)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体表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以浅静脉走行处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中医:湿热蕴结,肝气郁滞,外伤筋脉。
西医:发生在上肢者为医源性多见,发生在下肢者,为病人静脉曲张发展而来。
[诊断]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女都可发病,好发于四肢(尤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壁等处。
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路径上出线条索状物,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临床上常见有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浅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方药:清利通络汤加减。
(2)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方药: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
(3)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方药: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第三节 筋瘤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病因病机]
中医:1.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2.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3.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
西医: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诊断]
临床: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症状: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体征: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碰破则流出大量淤血,此时立即坐位压迫止血。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