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枳实(执业2001);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羌活(助理2000)。
五味 ,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实际上不只此五种药味,尚有涩味和淡味,但前人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故将涩味视为酸味之“变味”而附之于酸味,淡味视为甘味之“余味”而附之于甘味,故一直习称五味。
1.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助理 2004);酸、涩、苦、咸属阴。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1)辛:①发散:多用于治疗表证,如生姜、薄荷等。②行气:多用于治疗气滞证,如陈皮、木香等。③活血:多用于治疗瘀血证,如桃仁、红花等。
(2)甘:①补益:多用于治疗虚证,如白术、当归等。②和中:多用于缓急(执业2005)。可治疗拘急疼痛如甘草、白芍等;可缓和药性,如甘草、饴糖等。③滋燥:用于燥热证。
(3)酸(涩):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各种滑脱证,症见泄泻、虚汗、尿频等,如山茱萸、五味子等。
(4)苦:①泄: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如苦杏仁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通泄:苦能通便泻下,如芒硝等;清泄:即苦味与寒性相结合,能清除火热邪气,如栀子等。②燥:即燥湿。若干苦味药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如苦温燥湿的苍术、苦寒燥湿的黄芩。③坚:即苦以坚阴。指苦寒中药通过清热作用以消除邪热,有利于阴液的保存。与其清泄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习惯上多用于表示黄柏、知母等中药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的作用特点。
(5)咸:①软坚散结: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痞块。②泻下:可治疗热结便秘。
(6)淡:渗湿利水,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执业2001)
归经的确定是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咳喘,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如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归肺脾经(助理2003),蝉蜕能治疗风热感冒、急慢惊风,归肺肝经(助理2000)。
升降浮沉
(1)药性升浮一般主上行向外,多为具有升阳、开窍、祛风、散寒、解表、透疹、涌吐等功效的中药(执业2005) 。
(2)药性沉降一般主下行向内,多为具有潜阳、平喘、利水、止呕、通便、清热、利尿、安神、息风、消积、补虚、止血、敛汗等功效的中药(助理2006) 。
毒性
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①控制剂量:一般多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如巴豆霜即用峻药轻投法。②严格采制,杜绝伪劣品如天南星含苛辣性毒素,对口、舌、咽喉有强烈刺激作用,若与白矾、生姜水共浸并煮透后,其毒性基本消失。③合理用药:杜绝乱用滥投尤其要注意属相反配伍而为禁止配合使用的药味,如人参不可与五灵脂共用等。④注意体质:老年人、儿童、孕妇、体弱者禁用或忌用,如马钱子有毒,孕妇尤当忌用。⑤识别过敏者忌用。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