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 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 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 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教学内容】
1、 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 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3、 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 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 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 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1、 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 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 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4、 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 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泻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减。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辩治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 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
3、 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 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 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3、 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症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
4、 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⑥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 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 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