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
要点:
1.经间期出血的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
2.应与经间期出血鉴别的疾病
疾病 |
出血时间 |
血量 |
月经周期 |
伴随症状 |
经间期出血 |
两次月经之间,周期性出血 |
少 |
正常 |
基础体温测定提示出血发生在低高温交替时 |
月经先期 |
非经间期,但偶有落在经间期的 |
正常或多或少 |
提前 |
基础体温测定提示出血发生在体温由高相下降呈低温 |
月经过少 |
每次月经来潮时 |
少 |
正常 |
甚或点滴而下 |
赤带 |
不定时,持续时间长 |
少 |
无周期性 |
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妇检可见宫颈糜烂、赘生物和子宫、附件压痛明显 |
3.病因病机
(1)肾阴虚:素体阴虚,房劳多产,肾中精血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2)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起湿热,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湿热随经血外泄,冲任复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3)血瘀: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瘀阻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遂致出血;瘀随血泄,冲任暂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4.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
(1)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贯煎(《景岳全书》)。
(2)湿热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心烦口渴,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细弦。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方药举例】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茯苓、小蓟。
(3)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弦。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方药举例】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