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单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概述 |
1 |
0 |
0 |
辨证论治 |
0 |
2 |
0 |
病因病机 |
0 |
0 |
0 |
—— |
|
|
|
此单元为2006年中医执业大纲新增,助理考试对本单元不作考查。
知识要点
概述
1.定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
2.临床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史,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临床表现为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多见于婴幼儿,以6个月至3岁常见。年长儿有头晕。部分可有肝脾肿大。
(3)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表现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 fl,平均血红蛋白(MCH)<27 pg;血红蛋白表现为3个月至6岁小儿小于110 g/L(执业2006),6岁以上小儿小于120 g/L。
(4)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原卟啉、血清铁蛋白等异常。
(5)铁剂治疗有效。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20 g/L以上。
(6)病情分度(表9-33)。
表9-3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情分度
|
血红蛋白 |
红细胞 |
轻度 |
6个月至6岁—90~110 g/L6岁以上—90~120 g/L |
(3~4)×1012/L |
中度 |
60~90 g/L |
(2~3) × 1012/L |
重度 |
30-60g/L |
(1~2)×1012/L |
极重度 |
<30 g/L |
<1×1012/L |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诸虫耗气伤血,急性、慢性出血→血虚不荣。
辨证论治
1.中医辨证论治 见表9-34。
表9-3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型、治法、方剂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方剂 |
脾胃虚弱 |
脾气虚 |
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
六君子汤 |
心脾两虚 |
心气虚十脾气虚 |
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
归脾汤 |
肝肾阴虚 |
肝阴虚+肾阴虚 |
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
左归丸 |
脾肾阳虚 |
脾阳虚十肾阳虚 |
温补脾肾,益阴养血 |
右归丸(执业2006) |
2.西医疗法 铁剂治疗。一般用硫酸亚铁口服,每次5~10 mg/kg, 2~3次/日,同时服维生素C有助吸收。服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执业2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