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感染 |
1 |
0 |
2 |
感染 |
1 |
0 |
0 |
传染病流行过程 |
1 |
0 |
0 |
传染病流行过程 |
0 |
0 |
0 | |
传染病的特征 |
0 |
0 |
0 |
传染病的特征 |
0 |
0 |
0 | |
传染病的诊断 |
0 |
0 |
0 |
传染病的诊断 |
0 |
0 |
0 | |
传染病的治疗 |
0 |
0 |
0 |
防治 |
0 |
0 |
0 | |
传染病的预防 |
0 |
0 |
0 |
—— |
|
|
|
知识要点
感染的概念
传染又称感染,是寄生物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3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外环境(执业2006,助理2006) 。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清除。
2.隐性感染(执业2006)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显性感染(执业2006,助理2006)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4.病原携带状态(执业2006,助理2006)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人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执业2006)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现则易识别。
病原体致病能力相关因素(执业2006,助理2006)
1.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2.毒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内、外两种毒素。外毒素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等。内毒素可致机体产生发热反应及全身中毒症状、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其他毒力因子如有些细菌荚膜可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如脑膜炎球菌),有的通过菌毛黏附宿主组织(如痢疾杆菌),有的具有溶组织能力(如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3.数量 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一般来说,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下,可使病原体致病力减弱。而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则可使致病力增强。病原体抗原的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机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过程,在抵御感染时它首先发挥作用。对机体来说病原体也是一种异物。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作用而产生主动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1.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3.人群易患性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某种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等均可使人群易患性降低,该传染病不易流行或流行终止。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而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为病人隔离时间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性 感染病原体后,不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资料略。
2.流行病学资料略。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②病原学检查。③分子生物学检测。④免疫学检测。⑤其他检查,有鲎试验、诊断性穿刺、内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生物化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传染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2.治疗方法
(1)一般及支持疗法:一般治疗是指非针对病原而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包括隔离、护理、饮食等。
(2)病原或特效疗法:针对病原体或其毒素的疗法,以清除病原体或对抗毒素。包括化学疗法、抗生素、血清疗法(如破伤风抗毒素、肉毒杆菌抗毒素等)、免疫疗法、微生态疗法。
(3)对症疗法:如降温、给氧、解痉止痛、抗惊厥、补液、纠正酸中毒、抗休克、抗呼吸衰竭等。
(4)康复疗法:对可引起后遗症的一些传染病,可采用物理疗法等促进康复。
(5)中医药疗法: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辨证常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主,常用的治法有解表法、清气法、清营凉血法、攻下法、开窍法、息风法、滋阴法、祛湿法、固脱法等。针灸疗法在传染病的治疗中应用范围广泛,对发热、惊厥、疼痛、肢体瘫痪及其他后遗症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病人。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04年12月1日执行。该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肺炭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同时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