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慢性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见表11-3。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①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清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清蛋白≤32 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在40%~60%,胆碱酯酶<4 500 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表11-3 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
轻 |
中 |
重 |
ALT和(或)AST(lU/L) |
≤正常3倍 |
3~10倍 |
>10倍 |
胆红素(Bil)(μmol/L) |
≤正常2倍 |
正常2~5倍 |
>正常5倍 |
白蛋白(g/L) |
≥35 |
35经~32 |
432 |
A/G |
≥1.4 |
1.0~1.4 |
40.9 |
电泳γ球蛋白(γEP)(%) * |
≤21 |
21~26 |
≥26 |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 |
>70 |
61~70 |
40~60 |
胆碱酯酶(CHE)(U/L)** |
>5 400 |
5 400~4 500 |
≥4 500 |
*用电泳法测定血清γ球蛋白;**有条件开展CHE检测的单位,可参考本项指标。
3.重型肝炎 见表11-4
表11-4 重型肝炎的表现及理化检查
分型 |
特点 |
表现 |
理化检查 |
备注 |
急性重型肝炎 |
亦称暴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
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无食欲、恶心、频繁呕吐、膨胀等),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
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
|
亚急性重型肝炎 |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
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 1 μ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 |
首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肝性脑病表现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
慢性重型肝炎 |
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病 |
|
|
|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
5.肝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临床上常无特异性表现,很难确诊,须依靠病理诊断,B型超声波、CT及腹腔镜等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凡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引起门静脉高压原因者均可诊为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还可将肝硬化区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6.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急性肝炎早期血白细胞正常或略高。急性重型肝炎血白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均可增加。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常减少。
2.肝功能检查
(1)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GP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均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细胞中,但肝细胞中含量最多,尤以ALT为甚。
(2)转肽酶(γ-GT, GGT):此酶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肝炎时常增高。如急性肝炎病人持续增高常提示可能迁延不愈;在慢性肝炎中γ-GT上升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淤胆型肝炎时常明显升高;肝癌、阻塞性黄疸、心梗、胰腺炎、酗酒者也可增高。
(3)碱性磷酸酶(ALP/AKP):骨骼疾患、肝胆疾患如淤胆型肝炎、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者可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仅轻度增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