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二 常用外治法
要点:
“外治之理,即内伤之理”,外洗阴户、阴中纳药、肛门导入等外治方法始于汉代(《金匮要略》)。
特点:多途径给药,局部治疗,提高疗效。可与内治法配合使用。外治法适用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及子宫内等局部病变。
1.坐浴——熏蒸、浸浴
作用:清热解毒,止带消肿。
适应证:阴疮、阴痒、带下病。
2.外阴、阴道冲洗——以器械注入药液,冲洗外阴阴道
作用:清洁阴道,解毒杀虫、止带止痒。
适应证:阴痒、带下病,术前准备。
3.阴道纳药——以栓剂、胶囊或膏剂纳入,留置时间较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作用:清热解毒、去腐、收敛、生肌、止血。
适应证:阴痒、带下病。
4.贴敷法——药膏、药末或袋装中药蒸敷
作用: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托脓生肌。
适应证:痛经、慢性盆腔炎、癥瘕、产后尿闭。
5.宫腔注入——把注射液注入子宫、输卵管
作用:活血化瘀通络。
适应证:宫腔、输卵管粘连、痛经、不孕等。
6.肛门导入——栓剂纳入或药液保留灌肠
作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癥瘕。
7.中药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场经皮肤黏膜导入
作用:活血化瘀。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
8.介入治疗
在医学影像设备(X线、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自然孔道至靶器官局部给予介质治疗。
细目三 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要点:
1.血崩证
妇科血症以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大量阴道流血可导致亡血厥脱,甚至危及生命,是妇科常见的急症与危重症。
辨证要点:临证之际,首先应分辨出血的部位。一般通过阴户、阴道的望诊,结合妇科检查,可以明确出血来自子宫腔、子宫颈或阴道。其次须辨别引起出血的病症,如月经病之月经过多、崩漏;妊娠病之堕胎、小产;产后病之产后血晕、恶露不绝;杂病之癥瘕下血;以及外伤出血等。辨证则有虚、瘀、寒、热之别。
中医治疗:根据辨病与辨证,选用相应方药。内服中药常用黄芪、人参、党参以补气止血;补骨脂、艾叶炭以温经止血;煅龙骨、煅牡蛎、阿胶以固涩止血;仙鹤草、地榆、茜根以凉血止血;蒲黄、三七、血竭、云南白药等以祛瘀止血。常用方如独参汤、生脉散、举元煎、固本止崩汤、胶艾汤、清热固经汤、失笑散等。
针灸对止血有其特效,体针常用穴位如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子宫、中极、关元、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溪等;耳针可取穴子宫、卵巢、肾上腺、心、肝、脾,隔日一次,血止后可每周埋针一次,双耳交替,用以巩固疗效。
西医治疗:因证情急重,必要时中西药结合治疗。常用西药止血剂有维生素K、维生素C、安络血、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若堕胎、小产不全,应急以下胎益母,虽可用脱花煎等中药,但血崩势急,必要时当刮宫清除宫腔内残留之妊娠物;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者,必要时可用性激素止血、刮宫,而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又可应用催产素、麦角新碱类宫缩剂减少出血。若为脏器内出血,需行急诊手术。若外伤出血,应立即清创缝合止血。
2.急腹症
妇科痛症以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对于急性下腹痛者,在采取缓解疼痛的止痛法之前,必须先明确诊断并进行必要的鉴别,切忌随意使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辨证要点:首先要问清病史,仔细检查。明确病因、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局部有无压痛或反跳通,有无结块,进行辨病和辨证。按之痛甚者多实,按之痛减者多虚;得热痛甚为热证,得热痛减为寒证;刺痛、痛有定处为血瘀;绞痛为寒凝;反跳痛多为化脓性炎症。
辨证用药,血瘀而痛,可选用田七痛经胶囊、血竭胶囊口服,或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寒凝而痛,可用当归注射液肌肉注射,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湿热壅滞,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血寒,治宜温经止痛。常用药如艾叶、小茴香、肉桂、乌药、吴茱萸、高良姜、荔枝核、细辛、白芷等。气滞,治宜行气止痛,常用药如香附、郁金、川芎、木香、青皮、沉香、九香虫、佛手等。血瘀,治宜化瘀止痛,常用药如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乳香、五灵脂、王不留行等。血热,治以清热止痛,常用药如川楝子、丹皮、赤芍、红藤、败酱草等。
针灸对痛证的治疗有迅速缓急止痛之效,体针常取穴位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予中强刺激;必要时以止痛药剂注射于上髎、次髎穴。耳针可选子宫、交感、肾,均中强刺激。外治可用膏药热熨或外敷。
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卵巢黄体或卵泡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隐性出血型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引起的急腹症,则需迅速剖腹探查,救治处理。
3.高热证
热证是以发热为主症,体温升高达39℃以上,常因经期、产后房事不洁、或分娩、流产后感染邪毒,甚至热入营血。首先应明确诊断,辨证求因,并尽快查出病原体或做出病原学诊断。但“退热”是当务之急。
辨证要点:首先要了解病史,明确病因和病位所在,仔细检查全身与局部体征,以明确诊断。如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属热毒外侵,热入血室。如产后发热,可因感染邪毒,直中胞宫;亦有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或暑热所伤,耗气伤津。还有因癥瘕恶证复感邪毒者。须当细辨。热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别,还有夹湿、夹痰、兼瘀,以及热毒、湿毒等,应注意热入营血、热陷心包等危重证。并注意与淋症(尿路感染)、肠痈、乳痈等鉴别。
中成药注射液及口服液常取效较迅速。表热证可用感冒清热冲剂、重感灵等中成药口服,柴胡注射液等肌注。热入气分,则选用清开灵注射液、川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常用药如连翘、银花、丹参、败酱草、红藤、丹皮、栀子、白茅根。如热入营分,烦躁口干,夜寝难安,可用清营汤、紫雪丹;神昏谵语则用犀角地黄汤;痰盛气热,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外用荆芥、薄荷等煎水擦浴降温,适用于风寒高热证;石膏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
针灸常用穴位为大椎、曲池、合谷等,强刺激,或用推拿降温。邪毒热盛者,兼取三阴交、曲骨、太冲、中极等。
外阴脓肿、盆腔脓肿形成,应采取半坐卧位,使炎症局限,并及时切开排脓和引流。感染性流产者,可据阴道出血量及感染控制的情况,择时手术清除残留组织。若患者发生脓毒血症,应使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如出现中毒性休克,应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在严重休克时,将冬眠合剂与加压药物同时使用。
4.厥脱证
(1)病因:常继发于妇科急性血崩、急性下腹痛或高热证之后。
2)中药治疗
1)血崩而厥脱:可急用参附注射液、参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丽参注射液、枳实注射液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2)高热证而致厥脱:可用参附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等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也可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
(3)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素髎、内关、涌泉穴,备用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穴。先取常用穴,如针后收缩压仍小于80mmHg(10.8kPa),适当增加备用穴,用平补泻手法。素髎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5分钟,稍作间歇又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l~12小时,留针期间间断运针。
2)耳针:常用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穴,备用神门、肺、交感、肝穴。以常用穴为主,每次取1~2穴,效不显著酌加穴位。先以5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中度捻力,然后接上电针仪继续刺激,并适当调节强度与频率,至升压满意为止。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