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细目一:针刺准备
体位
1.仰卧位 适宜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侧卧位 适宜于取侧身部(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俯卧位 适宜于取后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背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细目二:进针方法
常用的进针方法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针管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包括以下4种:
一、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甲切掐穴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2~3分,并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习题】
夹持进针法适用于
A.短针的进针
B.长针的进针
C.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D.皮肤紧张部位腧穴的进针
E.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正确答案』B
三、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单手进针法
B.舒张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夹持进针法
E.指切进针法
『正确答案』B
四、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指切进针法
B.舒张进针法
C.夹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单手进针法
『正确答案』D
细目三:针刺的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
1.直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较为丰厚的大部分腧穴,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
2.斜刺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腧穴,如胸、背部穴位;或为避开血管、骨骼、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或为施行行气手法而采用此法。
3.平刺 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左右横向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
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
A.15°左右
B.25°左右
C.30°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正确答案』D
细目四:行针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属于行针基本手法的是
A.循法
B.弹法
C.刮法
D.提插法
E.震颤法
『正确答案』D
细目五: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
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经气感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感觉到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应,这些感应有时还可沿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二是医者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感应。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以下哪项不是得气的感觉或反应
A.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感
B.针刺部位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C.患者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
D.医者刺手体会到针下空松、虚滑
E.医者刺手体会到针体颤动
『正确答案』D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速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疗效,而且可以借此推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及转归。《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指出:“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难于取效。
细目六:针刺补泻
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
一、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对捻转补泻中补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捻转角度小
B.用力重
C.频率慢
D.操作时间短
E.拇指向前,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
『正确答案』B
二、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对提插补泻中补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先深后浅
B.重插轻提
C.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D.操作时间短
E.以下插用力为主
『正确答案』A
三、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后即可出针。
细目七: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晕针
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及时采用西医急救措施。
预防 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宣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有关晕针的处理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B.使患者平卧,头部抬高
C.宽衣解带,注意保暖
D.予以饮温开水或糖水
E.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
『正确答案』B
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
一、颈项部、眼区、胸背等部位的针刺注意事项
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二、妊娠妇女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在怀孕期应予禁刺。
有关妊娠妇女针刺时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孕期不可以针刺三阴交、合谷
B.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C.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腧穴不宜针刺
D.怀孕3个月以上者,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E.可用昆仑、至阴保胎
『正确答案』E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