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
细目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
二、扶阳固脱
灸法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作用,可以治疗阳气下陷之脏器下垂和阳气虚脱之寒证、厥证、脱证等。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
三、消瘀散结
灸法能使气机通调,营卫调和,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病,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证。
四、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病保健。
【习题】
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正确答案』C
细目二:灸法的种类
下列哪项不属于艾灸
A.瘢痕灸
B.隔蒜灸
C.蒜泥灸
D.实按灸
E.温针灸
『正确答案』C
属于直接灸的是
A.瘢痕灸
B.蒜泥灸
C.隔姜灸
D.实按灸
E.温灸器灸
『正确答案』A
属于间接灸的是
A.无瘢痕灸
B.隔附子饼灸
C.蒜泥灸
D.太乙神灸
E.温灸器灸
『正确答案』B
属于艾条灸的是
A.无瘢痕灸
B.隔盐灸
C.蒜泥灸
D.温和灸
E.瘢痕灸
『正确答案』D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l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期间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透发。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有关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C.每壮艾炷不必燃尽,燃剩1/4时应易炷再灸
D.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E.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正确答案』C
2.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有关无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选用大艾炷
B.当艾炷燃剩2/5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C.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D.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E.可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
『正确答案』A
(二)间接灸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本法应用很广,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姜灸多用于治疗
A.阳萎早泄
B.中风脱证
C.未溃疮疡
D.肺痨瘰疬
E.风寒痹痛
『正确答案』E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
A.阳萎早泄
B.呕吐腹痛
C.未溃疮疡
D.腹痛泄泻
E.疮疡久溃
『正确答案』C
3.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因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属于艾炷灸的是
A.温针灸
B.隔盐灸
C.回旋灸
D.温和灸
E.蒜泥灸
『正确答案』B
4.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为止。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二、艾条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有关温和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艾条灸
B.艾条点燃端应距腧穴处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C.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
D.应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E.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正确答案』E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旌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三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证,雀啄灸、回旋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针灸并用的方法,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从而发挥针和灸的作用。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