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辨证】
主症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腺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神疲乏力,面色 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风池用于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者,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头针法 选顶中线,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治疗眩晕实证的主穴是
A.风池、百会、太阳、列缺
B.风池、头维、太阳、百会
C.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D.风池、百会、肝俞、肾俞
E.百会、内关、后溪、水沟
『正确答案』C
某男,63岁,头晕目眩,甚则昏眩欲仆,伴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除风池、百会外,应加用
A.内关、太冲、行间、侠溪、太溪
B.内关、太冲、头维、丰隆、中脘
C.肝俞、肾俞、足三里、脾俞、胃俞
D.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三阴交
E.头维、血海、膈俞、内关、太溪
『正确答案』D
某女,40岁,头晕目眩,泛泛欲吐,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沉。除主穴外,应加用
A.头维、丰隆、中脘
B.行间、侠溪、太冲
C.气海、脾俞、胃俞
D.太溪、悬钟、三阴交
E.血海、膈俞、气海
『正确答案』B
三、面瘫
【病因病机】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歪噼。
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放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辨证】
主症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见面部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外感发热,舌红,苔黄腻,为风热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鱼腰阳白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证者,加风池;风热证者,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取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通电l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的中、后期。
(2)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3)皮肤针法 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
有关面瘫的针灸辩证论治,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法
B.取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C.急性期病属实证,面部腧穴应重刺、深刺
D.恢复期气血受损,可取足三里施予补法
E.属风寒证者,可加用风池
『正确答案』C
某男,24岁,2天前受风后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舌淡,苔薄白。治疗除面部穴位、合谷外,还应取
A.昆仑、曲池
B.昆仑、风池
C.太冲、曲池
D.列缺、风池
E.内庭、足三里
『正确答案』B
四、不寐
【病因病机】
本证与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均可导致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于濡养、温煦,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辨证】
主症 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为肝火扰心;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亏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肾不交;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为脾胃不和。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 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病情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脉上,督脉入络脑,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聪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背部第1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3)拔罐法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与不寐关系密切的经脉是
A.心经、脾经
B.督脉、脾经
C.阳维、阴维
D.阳跷、阴跷
E.心经、阴维
『正确答案』D
某女,50岁,不易入睡6年,平素常易生气,伴急躁易怒,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其辨证是
A.肝阳上扰
B.心脾亏虚
C.心肾不交
D.心胆气虚
E.脾胃不和
『正确答案』A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