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和肝脾
四逆散
组成: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白芍药6g
简捷记忆:柴芍枳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略有气闭之意。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等。
方解:本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柴胡――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可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以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
枳实――理气解郁,邪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共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
甘草――调和诸药。
1、疏肝气之品-柴胡、枳实、青皮等;理脾气-木香、陈皮等。
2、柴胡、白芍-此为治疗肝气郁滞的姊妹药。“肝体阴而用阳”,阴为血,阳为气。柴胡为气分药,助肝疏其气机;白芍为血分药,使肝体阴之性正常。如此,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柴胡、白芍一出一入,升降出入皆备,故气机行也。
逍遥散
组成:甘草4.5g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9g 烧生姜一块 薄荷少许
方歌:逍遥散中薄归柴,一茯二白草姜来。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弱血虚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而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略有轻微的活血之功,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意在补肝之阴,和肝之血,和肝之气,共为臣。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不但可实脾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加薄荷可以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煨)生姜降逆和中,亦为佐药。
1、本方为调肝养血之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2、本证肝郁血虚,方以白芍敛阴养血,当归养血调经,共同滋阴补血,以治血虚之证。
3、白术、茯苓皆为健脾之品,但白术补而壅滞(呆滞),有固护之性,故常配伍防风、陈皮以行其气。但对于表虚自汗、恶风等证,由于其善守之性而用之为佳,且其健脾燥湿止泻之力强于茯苓。茯苓亦可健脾,但其补而行散,兼能利尿渗湿。
4、薄荷:大量(>10g)有辛凉解表利咽之用;小量(3~5g)有疏肝解郁之效。
附方:
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各6g,牡丹皮、山栀子、甘草各3g。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证(肝郁化火轻证)。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方中丹皮、栀子皆可清肝火,而丹皮入血分,从血分而清肝火;栀子入气分,从气分而清肝火。且二者皆有透散之性,以散肝气之郁滞。如此,治肝应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两药合而用之。
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6g 陈皮4.5g 白芍6g 防风3g 白术、陈皮治泻;而白芍、防风治痛也。
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或减不足言,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
方解:痛泻之证。《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
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
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可以为白术行气,以减轻其壅遏之性,为佐。
防风――俱升散之性,且可以制芍药酸敛之性,与白术、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
1、本方为治痛泻之要方。
2、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
3、本方可用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神经官能症)等属肝木乘脾土者。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