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祛湿剂
一、 概念 凡以取食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
二、 分类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分为:化湿和胃(湿浊内阻)、清热祛湿(湿热)、利水渗湿(水湿壅盛)、温化水湿(寒湿)、祛湿化浊(外来风湿侵袭肌表)五类。
三、 注意事项
1、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枯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可攻下以解之(攻逐水湿);从寒而化者,以温阳化湿;从热而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2、湿邪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之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3、湿邪易与热邪合病,湿热二邪性质相反,湿遏热伏,临床上用湿热分消法。治湿邪药给其以出路,故常通利三焦以导湿邪而出;
4、祛湿剂多有芳香温燥或淡渗利湿之品组成,易于伤津耗液,故对于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湿当健脾,脾旺湿自绝。”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常用苍术燥湿健脾、藿香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厚朴苦温燥湿,散满力强,尤长于燥湿运脾以治湿满为优、白豆蔻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善理脾肺气滞,长于温胃止呕为主。
平胃散
组成:苍术15g 厚朴 陈皮各9g 甘草6g 生姜2片 大枣2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
苍术――味苦性燥,燥湿健脾;厚朴――行气除满,行气以利湿;陈皮――疏理脾胃气机,芳香醒脾;甘草――调和诸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本方为基础方,临床时可酌情加减。
附方:
柴平汤: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各6g,加姜枣煎服,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湿疟。
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5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各10g 藿香15g 炙甘草12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或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故既要解表,又要化湿。
君药――藿香辛温而解在表之邪,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
辛温解表――紫苏、白芷,加强其辛温解表之力;
化湿治里――大腹皮、厚朴,下气除满,降;桔梗宣肺利膈,升;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调和营卫、和诸药――姜枣、甘草。
解表之剂勿过煮,要保证发挥药力,药用冷水先泡一小时;间隔四个小时吃第二煎,第一煎服完后身发燥,服第二煎后,则汗出,病乃解;药量不少于250~300ml。
关注"考试吧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