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 基本特征
1.病原体(Pathogen)
2.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
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1)发热程度: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5~37.9度;中度发热:38~38.9度;高热:39~40.9度;超高热:体温在41度以上。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是指病人于病程中体温上升的时期。
2)极期:是指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时期。
3)体温下降期:是指升高的体温缓慢或快速下降的时期。
(3)热型及其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度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温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等。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2、发疹——水风 猩 天 麻 斑 伤
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红热多余第二日,麻疹多余第三日,斑疹伤寒多余第五日、伤寒多余第六日等。
3、毒血症状
毒血症-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
菌血症-病原体进入血液,但不出现明显症状。
败血症-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液,在血中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及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除败血症外,病原菌在各组织、血管中引起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关注"考试吧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