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1.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2.形成及表现 (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5)血燥生风。
(二)寒从中生
1.概念 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2)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三)湿浊内生
1.概念 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2)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
(3)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四)津伤化燥
1.概念 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久病伤阴耗液;(2)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3)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五)火热内生
1.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人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1)正气之强弱,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2)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1)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2)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
(1)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1)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2)邪盛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较慢。
(2)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
(3)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定,但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亦有一定联系。1)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2)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1)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2)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