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和速记方歌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
祛痰剂主要适用于痰病。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痰病见有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头痛、胸痹、癫、狂、痫、瘰疬等症,均可使用祛痰剂治疗。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病变属性,热痰宜清,寒痰宜温,风痰宜息等。
(2)辨治痰病,治痰必治脾,治脾以绝生痰之源。
(3)治痰药多伤津,治痰应当兼顾阴津,以免化痰伤津。
(4)治热宜清,但治痰必用温必须酌情配伍温药,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 橘红各五两 茯苓三两 炙甘草一两半 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所致。
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其意有二:一是等量合用,相辅相成,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并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半夏、橘红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茯苓健脾渗湿;生姜监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
佐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陈皮三两 炙甘草一两 茯苓一两半 姜五片 枣一枚
【方歌】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趣味记忆】指示二陈找姜茹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易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证是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
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臣——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
佐——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一温一凉,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毒性。
使——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诸药配伍,温凉兼进,不寒不燥,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一两、胆南星、半夏各一两半、姜汁
【方歌】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趣味记忆】陈皮杏仁姜汁拌黄瓜实难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 瓜蒌一钱 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
【趣味记忆】花苓菊皆背篓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嗽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巧记】白天大早二陈来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两者配伍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
臣——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
佐——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姜兼能制约半夏毒性。
诸药配伍,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以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