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D 3.B 4.E 5.D 6.A 7.C 8.B 9. E 10.E
11.E 12.A 13.D 14.D 15.E 16.B 17.E 18.D 19. D 20.E
21.A 22.B 23.D 24.D 25.B 26.B 27.C 28.D 29. C 30.C
1.[解析]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的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的。
3.[解析]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全身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主要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于全身,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故心气充沛在心主血脉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只 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周流不息而营养全身。其他如A、D、E均非最佳选择,而C则是涉及主神志与主血脉的相互关系,故非确切。
4.[解析]其正确叙述应是肾藏志,而非肾藏智。《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此是中医学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分类,以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其余如A、B、C、D均属正确叙述。
5.[解析]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和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作用和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方能正常地输布与排泄。其他。如A血府,指脉,为血液循行通路;B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C腠理与E分肉虽由津液输布和润泽,但非输布的主要通道,故均非正确。
6.[解析]这是因为寒邪其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邪袭人,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致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其余均属不确切.B寒邪伤阳,则可见机能减退之寒证;C寒凝气血,流行不利或阻滞不通,则可致疼痛;E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煦,则可发作恶寒;D寒邪直中少阴,可伤及肾阳,不可能仅使肾精受损,故此不能成立。
7.[解析]根据病例所示病证分析,其为急性发病,当属正气不虚,叉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舌苔黄等一派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之病理表现,故其病机当是阳热偏盛无疑。其他A、D、E均非最佳选择,而B阳损及阴,则是阳虚导致阴亏,更属不确。
8.[解析]津亏血瘀,指因为津液耗损而致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病例所示高热后所见之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当是津液亏虚,而所见之舌质紫绛,舌边有瘀斑、瘀点则为血瘀之象,故其病机为津亏血瘀无疑。
9.[解析]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小便的变化表现为夜尿增多.或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而小便涩痛,常因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所致,与肾气不固无关。
10.[解析]舌质淡白苔薄白主气血虚,口不渴或少饮,说明津液未伤,非阳虚所特有症状,面白无华主血虚.脉沉细无力主气血虚或诸虚劳损,都与阳虚无直接关系。只有经常畏寒肢凉者。才是阳虚、虚寒的最主要表现。
11.[解析]“阴病治阳”指病人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肢体.而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得温痛减等虚寒的表现,此即“阴病”,治疗时,应用温热性的药物使阳气得复,则虚寒自止,此即“治阳”。
27.[解析]苦能泄、能燥,有泻下大便、降泄逆气、清热泻火、燥湿坚阴的作用,无引药上行作用,故是C。
28.[解析]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干姜配伍附子,可降低附子的毒性,故属于相杀。
29.[解析]十八反中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无半夏,故是C。
30.[解析]雷丸含蛋白酶,加热60 ℃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不宜入煎剂,故是C。
编辑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