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生价值教育
人生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个问题与前面讲到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享乐主义者认为,人生价值在于获得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满足;名利主义者认为,出人头第,扬名掌权是活得有意义;实用主义者则认为,个人私欲和利益的获得和满足才是活得有价值。而我们认为,只有具有科学人生目的,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才真正把握了人生价值的真谛。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名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美好”。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创造,而不是获得、索取;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活多少年,而在于他在生命的历程中为人民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
雷锋,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人民做了无数件好事,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人生命的价值:“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有谁认为他短暂的一生活得没有价值呢?同样,邱少云严守隐蔽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以自己的生命保证了战友们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时年才二十一岁。董存瑞为了解放隆化,解放全中国,舍身炸碉堡时,才十九岁。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之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女英雄胡兰,大义凛然地走向敌人的铡刀时才十六岁,少年英雄刘文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同坏人英勇斗争而牺牲,才十四岁;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冲向火海,献出她宝贵的生命,时年也仅二十五岁……。他们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相反,那些只会索取,不愿奉献;只图个人享乐和私欲满足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命是卑微的,这样的生命既使再长也毫无意义。正象有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
为此,当孩子步人人生征途之始,家长同样有责任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培养孩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品质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从小具有这种品质。如:当孩子在学校、班级是一名学生干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为大家服务时,家长决不能认为是吃了亏,不合算,而应积极支持孩子,并教育他为集体服务应始终如一,勤勤恳恳,当孩子利用业余时间为学习掉队或生病脱课的同学补习功课时,家长决不能责怪孩子是多管闲事,而应赞许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告诉他同学之间理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当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助贫困地区、灾区时,家长决不能埋怨孩子是“傻瓜”,而应热情鼓励孩子的行为,并告诉孩子充满爱心,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种细节和事情,只要我们做一个教育培养孩子的有心人,抓住这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是一定能够使孩子具有优良高尚的品质的。
2、育孩子努力学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本领。
学好本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这个本领,对中学生来说,就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
这一代中学生正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建设现代化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既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的人才。只有掌握了建设祖国的本领,才能为现代化的实现而作出贡献。这一代中学生又处于竞争的时代,各种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到处都有用武之地;而肚内空空,无能之辈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这一代中学生又处于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适应这个时代,最根本的是在中学阶段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是最大的财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财富的财富。”
3、帮助孩子探索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考上了大学,才谈得上实现人生的价值。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学校”,才是把孩子送上了通向锦绣前程的“人生列车”。这些观点,实际是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关键在于必须正确对待择校、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1)坚信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关键,不赶“择校”潮流
近几年,“择校”现象成为城市的一大热点,许多家长千方百计,不惜重金为孩子选择一所心目中的“好学校”,家长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似乎也是无可非议的。孰不知,如果盲目择校,带来弊端种种:如果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家长为了择校倾其所有,极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往往适得其反,搞不好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好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学习成绩一直被拉在最后,当他发现无论怎样也赶不上同学的时候,学习的信心就会动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遭到挫伤,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又怎能搞好学习呢?如果孩子对自身努力缺乏认识与自觉性,择校就可能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进了一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分强调环境等客观因素而忽视主观努力的坏毛病,这对孩子的成才又有什么好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置之不顾,为孩子择校逼其象其他孩子那样拼命读书,极可能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可见,盲目择校,既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首先自己应该明确,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明确学校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成才的客观条件,学习、成才的主观条件,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是自身的努力。自身不努力,再好的客观条件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劝告家长,与其盲目择校,倒不如多花气力去培养孩子自强、自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才是给了孩子一笔终生受益的财富。
(2)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赶“普高”潮流。
对初中学生来说,读完三年书,面临着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在升学的问题上又面临着升普高升还是升中专、技校职校的选择。近几年,普高升温,许多家长和学生盲目赶潮流,似乎考进高中,就能考人大学,考上大学,才有出息。孰不知,高中——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那么,家长及其孩子应该怎样面对选择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盲目。如果升学,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究竟适合升人何类何种学校;其次应考虑孩子本人的爱好与志愿。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切实际,家长应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分析情况,调整志愿;另外,也应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能力。如果孩子有可能考入高中,进而考上大学,这是好事,家长应尽力支持,如果没有可能考入高中,那么大可不必硬去赶这个潮流。应教育孩子“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管在什么学校,只要自己勤奋、刻苦、好学,都可以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一纸文凭。古今中外,没进过高等府而在学术上有建树,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乏其例:第一个揭示雷电本质的富兰克林、近代电磁奠基人法提弟、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发明大王爱迪生、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都是学历甚浅,自学成才的典范。如果就业,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确立“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行行出状元”,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大潮中,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职业。长春市有个姑娘,接母亲的班到浴池当服务员和搓澡工,一开始她觉得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到浴池工作更觉低人一等,没出息。后来在母亲、单位领导和师傅的帮助下,转变了思想,主动拜师学习修脚技术,成了当时全省唯一的一名女修脚技术工人,在工作中干出了出色的成绩。她说:“每当顾客感谢我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可见,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是行动,是实践。一个有正确人生目的、崇高理想、正确价值观的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人,是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愿所有的家长都来帮助孩子探索人生的真谛,帮助孩子选择和开拓一条闪光的人生道路,谱写一曲人生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