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教育意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人格三要素理论,我们可以把家长的人格力量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三方面,它们是通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行为表现显露出来的。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产生的。
(一)家长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环境指相互关系,文化修养,道德气氛等。
1、家长的人格首先体现在要以身作则。对孩子来说,家长们是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他们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父母的人格力量及其外在行为表现往往给孩子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的特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地“严”和“凶”并不是最正确的教育手段,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感染、影响孩子。根据心理学专家的调查统计,当前对孩子危害较大的家长不良言行主要有:打麻将或赌博成风;播放不健康影视片,传看不健康书刊画册等;孩子在场时,谈论不注意内容;频繁的请客,讲阔气比排场;家长浓装艳抹,过分打扮等。
2、家长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父母在孩子面前作风民主,和蔼可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父母要摆正“角色”地位,对孩子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有母爱童心,学会尊重孩子,千万不能按家长的主观愿望,随心所欲,拔苗助长。
3、家长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精神上的和谐远胜于物质上的优越。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对家长人格品质的最好的检验,并能有意无意地为孩子所体验,也就有可能迁移到他们身上。夫妇之间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家庭成员对邻居和气,通情达理,孩子就善于团结伙伴。有些父母言行粗鲁,争吵成风,与邻里不和,孩子不仅自卑烦躁,也容易蛮不讲理,出言不逊。有的家长不尊敬老人,甚至虐待,孩子也跟着学,认为人老了无用,对老人冷酷,缺乏同情心。
4、家长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最能反映家长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和人格品质。文化修养、精神境界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愚昧落后,自私保守,享乐腐化,低级庸俗等思想作风均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种种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都只顾自己“享受”,而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心健康漠然置之,这是值是认真反思的。为了孩子而约束自身的欲望和言行,甚至作点必要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同样折射出家长人格力量的影响力。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全人格形成有不同影响,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一般地说,良好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能够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反之,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必然对孩子性格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家长应学会对孩子心理现象的正确诱导
初中生时期是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随着身心的渐趋成熟和与社会接触的日益广泛,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也日渐增多。这时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安,认识上的混乱,这就需要家长给以正确指导,促使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下面,从心理健康角度列举一些初中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并作简单分析。
(一)学习负担过重与心理压力大。常常表现出-/’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听课效果差,课外作业得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完成。身体也虚弱了:经常感到头胀,睡眠不好,夜里多梦,情绪波动、紧张、焦虑不安。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必须正视现实,与孩子一起分析心理压力的起因,帮助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劳逸结合,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放松,循序渐进,慢慢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切忌单以学习成绩论长短,对孩子指责、挖苦。
(二)考试心理紧张。平时学习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对,死背硬套死读书,还有本来心理素质就差的学生容易出现应变能力不强,考试心理紧张的现象。而有些平时成绩好的学生怕失面子也会出现考试心理紧张。家长的正确诱导方法是要指导孩子自觉加强心理训练,同时,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心理疗法,如调整呼吸节奏法,冥想放松法,暗示法、疏导法等等。
(三)尖子学生的竞争心理。表现为胜则骄,看不起其他同学;败则馁,认为有失面子。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是不利的。家长应及时疏导纠正,鼓励他们与竞争对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适应不良。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因任课老师而异;也有的因寄读、转学感到难以应付环境,产生心理负担。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与老师沟通。同时,引导孩子将师生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时,不要过于照顾自己的孩子,要加强对孩子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增强应变能力。
(五)两代人的心理冲突。表现为父母既希望孩子长大,又对他们缺乏信心,仍视之如幼儿。而孩子开始向往独立性,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有事不愿与家长谈,宁可与同学谈,两代人之间出现心理距离。就此,家长一方面应该和孩子一起通过学习接受与现代社会所适应的新知识、新规范来实现自我更新,在跟上历史潮流的基础上谋求的共同语言,求大同存小异。另一方面,不必将家长自己偏爱的模式强加给孩子,也绝不能因为孩子提出不同的或怀疑的意见,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反抗自己,因而斥责他们,甚至压制他们。应该在启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同时,教育他们尊重别人,懂得文明礼貌,学会以商量的态度办事。当然,对那些确是无理顶撞的行为,也要适当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