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情熔铸奠基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事例材料没有真情的熔铸,文章也就味如嚼蜡了,因为事例包含了自己的己的情感判断,有了真实的情感,那么字字都是真情的流露,总有情感的射放。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无不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如:熊德明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字不识几个,但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在温总理下乡视查时,向总理要起了“工资”!总理路经她家时,熊德明和总理亲切地交谈,可脸上终泛不起激动的神情,因为乡政府还欠她家2000元钱,对于这户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勇气和温总理温和的语气,凝结成一股力量,冲破心中的束缚,迸出来自内心的声音。熊德明是勇敢的,更是特别的,她在“特别”的场合,说出了“特别”的话。当勇气之花绽放的那一刻,她笑了,表现出一个妇女特有的纯朴,她特别的行动更是轰动了全国,也为她获得了特别的荣誉“2003年度经济人物”(一个从来没有农村妇女获此殊誉的经济奖项)。
透过这段文字的“特别”、“勇敢”等词语,我们从中可体味出对熊德明的敬仰之情。
二、细致刻写成定格
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都体察入微, 刻写细致精工,以动、静结合,声、色并用等多种手法予以细致地表现,展示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情景。
如: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一袭装点高贵的旗袍,侧坐在一张漆得黑亮的木椅上,头上戴着一只别致的发卡,秀发自然垂落于肩头,晶莹的双眼遥望远方,我从她的眼里读到了希望,读到了执著,读到了坚强。这是徐志摩为她作的画像,她就是“画坛上的娇娜”李青萍。
文段开头, 对李青萍进行细致入微的刻写,生动具体地向大家展示了李青萍的静态美。我们特别能够感受到考生的功力和匠心,李青萍经他刻写出来后,形象愈是鲜明了,文章愈是让人感动了。
三、叙中细节见形象
细节是生活之面上的一个焦点,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是构成艺术形象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的基本要素,是文章的生命线。它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功力,看人于微,看事于微,看情于微,穷幽测深,丝丝点点,抽丝剥茧,在细节处带出悠长意蕴。让细节影响品质,体现品位,显示差异。借助细节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的性格、形象。
如:当我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从朱总理的口中一字一顿地、铿锵有力地说出时,我的心震撼了。在现在这个“金权”至上的社会中,还有几个官员会从内心说出这样的话语。我抬起头,看着那倒八字眉间迸射出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不可抵挡的威严,幻化成一道道光环将他萦绕。“我并不认为大量发行国债会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相反,我认为这些国债可用于国家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工程。……”从报上看到这些言语,我仿佛看到朱总理自信而坚定的神情,那种逼人的魄力。虽然朱总理现在已不再任职了,但他那特别的做官原则,特别的魄力,让全国人民将他铭记在心。因为特别,所以干出了一番大的业绩,让世人敬仰。
文段只选其三言两语写朱总理的动作与语言,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细节处理就是如此抓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之中,能使人或事物真实、生动,使文章有血有肉,引人入胜,有代表性和表现力。
四、议论抒情显神韵
紧紧抓住事例材料中的精神内核和人物的精神品格,由此展开议论抒情。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破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如:欧洲金色的音乐大厅,小泽征尔那一声吼声穿过时间的隧道传来,那震撼的力量让人们心中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浪花。我们仿佛看见了大厅中央指挥台上那个高昂着头对权威说不的坚定的身影,我们仿佛听到了评委席上那属于敢于求实者的如雷的掌声。那身影,那掌声,不禁让其他所有参赛者汗下如雨。因为特别,小泽征尔的名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特别不在于他是大赛中的冠军,他的特别源于他的坚持自己判断,敢于反对权威的勇气。其他的指挥家都能将乐谱完整地指挥下来,只有他一个敢于对抗国际权威,特别的他才获得了特别的掌声。
独具慧眼,用几句话(“他的特别”等句)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 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总之,只要我们细心挖掘事例材料的内蕴,使材尽其用,文章就一定能引人注目,撑起这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