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听觉阈提高,称为听阈上移或听力损失,又叫失聪,俗称耳聋,有年老引起的,有噪声导致的,也有疾病、外伤等造成的。
耳聋可以有不同的情况。
从频率上看,耳聋者往往可能失掉收听高音的能力;但是,有的耳膜失去柔软性,不能听到低音;有的又只能听到某一种高度的声音,其他高度的声音则听不到;有的则可能所有频率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为地规定耳聋的程度是用耳听空气中传导的1000Hz、2000Hz的纯音来做出判断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耳聋分级标准,正常人的听力在0~25db之间;声音要达到26~40db才听得见的为轻度聋;41~55db为中度聋;56~70db为中重度聋;71~90db为重度聋;91db以上为极度聋或全聋。
为延缓听力衰老和保持耳的健康,必须注意预防保健。一要避免噪声危害,远离噪声环境或采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护措施;二要预防耳部外伤、中耳炎及影响听力的其它全身性疾病的发生;三要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科学家们为了减轻耳聋者的痛苦,除了用治疗恢复听党外,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科学家们采用扩音装置增强声波,这就是今天常见的助听器。1876年,贝尔为耳聋的妻子制作了第一台助听器。1921年,第一台出售的电子管助听器在英国问世,那时的助听器有桌子那么大,根本无法携带。1964年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助听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的助听器体积很小,可以藏在耳中鼓膜的前面,在这样一个微型体积中,装有话筒、耳机、电池、放大器及音量调节器等。现在还出现了可编程全数字式的助听器。
科学家们还试图用别的感觉器官来代替聋者的耳朵。方法是这样的:用扩音器把收到的普通声音扩大,并推动特殊的膜片使之动,聋者触摸这膜片,可以感觉到振动的频率和力度,也就是说可以感受到“声音”的高低和强弱,经过适当的训练以后,聋者但可以明白个别的表达内容,还可以明白传达的思想感情。
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电子仿生耳”。美国一国际人类心脏研究公司的附属大学研制出一种人工耳,并分别植入到一位25岁年青耳聋患者和一位75岁的老年耳聋患者的身上。这是一种多声道耳蜗植入物,它能把声音转换成可直接传输给大脑的电子脉冲1984年8月,我国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为一位耳朵失聪十年由福建姑娘作了手术,将一个小小的带有白金丝的电子耳体内装置站人了她的耳后部。外界的声音由体内的“接受器”接受,然后通大电极刺激听神经。术后这位姑娘能在一米处和人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