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多积累、细用心、勤思考、巧解答
——中考语文策略指点
同学在语文学习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时下了很大力气,考试时自我感觉相当好,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总是一些小的细节不注意造成了大的失误。常见的失误类型有如下几方面:
  
  一、书写性失误
  
  语文测试要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但受各种条件局限,四方面的考查都要通过对“写”的考查来完成,所以,“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书写不规范、不整洁是失分的原因,这一点,表现在字词书写、简答题、整体卷面,尤其是作文上,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得分。能够写得一手好字,非常重要;短时间内不能把字写得很美观,但一定能做到很工整。
  
策略指点:书写一定做到工整,努力达到美观。
  
二、审题性失误
  
这类错误是最容易发生,最让人后悔,也最容易避免的。比如,字词类考题要求“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而解题时却对加点字作了解释,检查时也往往局限于对于自己解释正误的检查,因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再如,解答类考题要回答“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而考生回答时对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却因为没有“用原文回答”而造成遗憾。
  
策略指点:审题要集中精力,耐心细致,切勿急躁。
  
三、知识性失误
  
对基本字词、文学常识识记不清,古诗文名句、格言积累不足,语文知识概念之间混淆等。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
  
1.识记不清
   (1)语音识记不清。具体有多音字错读、难字错读、音近字错读、形近字错读、通假字错读、调号标错等错误。
   (2)字形识记不清。常常有:形近字混淆性失误、音近字混淆性失误、同音形近字混淆性失误等。
   (3)文学常识识记不清。对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学家及其重要作品识记不清,常见失误有朝代不明、国别不分、张冠李戴等。
   (4)名著阅读识记不清。对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读篇目以及教材推荐篇目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主人公等识记不清等。
  
策略指点:不怕错,怕不错,从出错处捡回自信。
  
2.积累不足
  
初中语文对于古诗文考查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默写,积累不足常常使失误难以避免。积累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流行新词、名胜古迹、对联、电视广告语、商标图案及含义、运动会口号、校园标语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必须加强记忆,不可心存侥幸。
  
策略指点:一点一滴勤积累,要做生活有心人。
  
3.概念不清
  
常见失误有不能区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如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混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引用等,常常有同学将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再如,对于比喻的考查,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侧重,记叙类文体重点考查修辞的表达作用,说明类文体则要用“打比方”这种说法去分析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议论类文体则考查用比喻修辞来说理的“比喻论证”。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策略指点:努力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加强针对性训练。
  
四、理解性失误
  
1.字词句理解性失误
  
主要表现在对文章中词语意思理解不当,对句子含义理解不当,文言文字词句重在平时识记、积累,现代文中字词句的理解重在和上下文联系、和文章主旨联系。
  
2.主要内容理解性失误
  
具体失误有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信息等信息把握不准、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等。
  
3.主旨理解性失误
  
主要是指对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把握不当造成的失误。经常出现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有误、对主要景物的作用理解有误、对表现手法理解有误、对主要特征把握不准、主要观点把握不准等。
  
4.结构理解性失误
  
重要失误有层次不清、语境不明、文意曲解等。
  
策略指点:整体感知,抓住主旨;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全面思考,加强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实际等)。
  
五、表达性失误
  
1.语言概括性不强
  
概括文章重要内容时,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不准,对主要信息把握不全面,对主要原因分析不到位,对主要观点把握不准确等。
  
2.语言不够简洁
  
有的题目有字数要求,但常常出现重复啰嗦、不够简洁的毛病。
  
3.语言缺乏条理性
  
有的同学在解答分析性题目时,常常颠三倒四,不能有条理地进行解答,造成失误。
  
4.语言缺乏生动性
  
在一些主观理解性题目中,常常要求谈理解、谈体会,有的同学解答时要么干干巴巴,要么说一些空话,而不能联系实际巧妙解答,有创意的表达更难实现。
  
策略指点:多练习、巧联系,先模仿、再创意。
  
六、作文常见失误
  
专门将作文拿出来,是因为作文是语文考查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可以决定语文考试的成败。上述五点错误类型,作文都涉及到。比如书写、审题、知识、理解、表达等,可以说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但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又有需要强调的地方。主题是第一位的,好文章一定有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立意。这一点,靠的是大家“先做人,后作文”,从思想修养上求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进步。下面仅就技巧方面谈谈。
  
1.审题不清
  
作文题往往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想象作文等不同种类,这也是对审题能力的考验,有的同学将“命题作文”当“话题作文”写,还自以为创造性地拟了自己的题目,这样因改变了命题而吃亏;有的同学把“话题作文”当“命题作文”写,因简单使用“话题”做了文章题目而使作文失去了个性和活力。材料作文、漫画作文、想象作文等也都存在审题方面的要求。
  
策略指点:审题定要下工夫,深思熟虑才落笔。
  
2.情感不真
  
有的同学作文无话可说,就虚构一些事情,往往无病呻吟,内容空洞。甚至为了得高分,直接将背诵的满分作文套进去。殊不知,假的就是假的,还会因作文抄袭而失去最基本的得分。
  
策略指点:要写出真情实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写真的人,真的事,摹真的景,抒真的情,文章才能打动人。即使是虚构故事,演义历史,也不能“大话”式地违背历史的真实。
  
3.文体不分
  
虽然考试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但还是要弄清楚自己最擅长哪种文体的写作,尽量发挥特长,别写成“四不像”。
  
策略指点:记叙要靠六要素,情真意切才动人;说明要重物特征,平实生动相结合;议论观点要鲜明,有理有据来服人。
  
4.选材不新
  
有的同学多年作文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老师雨天补课”“妈妈背我上医院”这样的陈旧事例中,对发生在身边的新生事物熟视无睹。
  
策略指点:要精心选择材料,求得“为炊之米”。生活中多观察,社会新闻多了解,家乡新变化、刘翔夺冠、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新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到作文中来,为作文增添新活力。
  
5.结构单调
  
常见学生作文三大段,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样的文章显得冗长、单调,即使开头结尾较好,也常常让评卷老师眼睛疲劳。
  
策略指点:精心组织材料。要把“米”做成好“饭”,还必须对占有的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滤与遴选,然后要考虑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布局与组接,合理安排结构。开头如刀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精练,起到点题及引人入胜的作用,但最好不超过四行。中间要及时分段,做好起承转合,注意衔接与过渡。结尾注意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6.题目不亮
  
在话题作文中,许多同学在拟作文题目上不下工夫,简单而草率,失去了评卷老师第一印象的好评价。
策略指点:好题目是一支亮火把,能点亮评卷老师的眼睛。
  
7.语言不精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要想把主题思想表现得深刻、透彻,得益于精妙的语言。要把文中的句子说得对、说得通、说得好,这是获取考场作文高分甚至满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精心锤炼语言。
  
策略指点:语言表达亮水平,叙事描写要细致,诗句、格言常引用,使用修辞求生动。
  
8.个性不明
  
“千人一面”已经成了作文的通病,为作文而作文是主要原因。
  
策略指点:要在文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创新精神。
  
9.书写不整
  
文好字一半,工整美观的书写和整洁的卷面是得高分或满分的重要环节。
  
七、技巧性失误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常常有同学抱怨时间不够用,有的同学早早就完成了试卷。这两种情况都不好。因为试卷是唯一的,时间不够,试题完成仓促,造成失误的概率更大;时间过剩,并不一定能检查出错误,即使检查出错误,在纠正时常常会造成卷面杂乱。有人这样说:“一分一分。”意思是一个分值的题目,得花费一分钟的时间。这就提醒大家必须重视时间的分配。
  
2.修改时乱涂乱抹
  
出错是难免的,但检查出错误要尽量改最少的字,而且在修改时一定要使用修改符号。只要你规范、端正地修改,相信评卷老师会认同你修改后的答案的。如果胡乱涂鸦,卷面不整洁不说,还会影响本题的得分。
  
3.走题时不善矫正
  
在作文时常常有同学写了半截发现走题了,抹掉重写做不到,有的同学就硬着头皮写下去。这时如果能想办法把话题牵过去,还会弥补一些损失的。比如,一位同学写《我最喜欢的节日》,可是却看错了题目,写成了《我最喜欢的节目》,文章已经完成,才发现“节日”与“节目”一字之差,却走题万里,怎么办?如果他能在文章最后加一句:“因太喜欢这个节目,所以,演播这个节目的日子,就成了我最喜欢的节日!”这样改,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但一定能减少损失。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