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2008中考语文备考指南:考前注重文言文实词复习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7-10-16 14:22:44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分析近三年上海语文中考结果,课外文言文阅读似乎已成了“中考杀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初三学生缺乏足够的文言实词的积累。

  2005年上海中考语文卷的“郑人逃暑”选自南北朝前秦苻郎的随笔集《苻子》,是一个流传较广的寓言故事。读懂这篇短文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中的一些实词,如“逃、流、徙、从、席、患、濡、去、是、昼、夕”等。仔细分析试题,可以发现命题老师也正是围绕着这些实词在做文章:第7题(试卷题号,下同)解释加点的词语,命题者选择了“徙”、“去”两个实词要求解释它们各自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第8题解释句子“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关键在理解“是、昼、夕”等词在句中的含义;至于第9、10题的答案,则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入体会上,其前提也同样是对文本字词含义的准确把握。

  由此可见积累文言实词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在古汉语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又比如,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即一个汉字为一个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重视这一语言特征,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的“妻子”是一个并列词组,即“妻”和“子”的并称,不同于现在仅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这类词组在教材中还有“祖父”、“卑鄙”、“感激”、“交通”、“平方”、“痛恨”、“无论”、“牺牲”等。

  积累常用实词,要特别留心课本注释。一般情况下,中考命题组不是由研究古典文学或古代汉语的专家们组成的,因而在命题时他们往往会从课本的注释里挖掘命题素材,这样比较稳妥,不至于出现分歧和争议。因此,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课本注释,如有分歧,也应尽量采用课文注释的说法。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