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中考冲刺:名师从五大题型分析帮你抢分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8-6-2 8:45:49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选材求真实 写法须灵活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写作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约撰稿人 高石曾

  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写作要求

  在今年的《语文课标卷考试说明》中,有关写作部分的考试内容和目标有如下要求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

  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4.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上述4条中,第1条侧重写作内容方面的要求。考生考试作文要做到切题意、中心明、内容实、感情真,此外还要条理清(这是表达上的要求);第2条是写作方法上的要求。考生应做到重叙述,巧描写,抒情议论不可缺,顺序安排好,详略要得当;第3条是对四种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写作的具体要求;最后一条特别强调对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生写作时要掌握顿号、逗号、分号、句号的不同用法,避免全文一逗到底,也要区分表达不同语气的句号、问号和叹号,还要注意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书写格式。

  二、学会积累,使作文有内容可写

  考生写作文经常感到没有内容可写,所以复习时不是背几篇范文,就是把自己的陈年旧事拿来应付一下,这样生搬硬套的结果,写作成绩不会理想。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复习呢?

  首先应该学会积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自己熟悉的材料,选取那些个人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写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积累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来进行

  学校生活可包括《我最爱学的一门课程》、《我最爱读的一本书》、《课间十分钟》、《自习课上》、《在运动场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秋游》、《军训》、《公益劳动》、《新年联欢》等。

  家庭生活可包括《小区晨练》、《厨房献艺》、《探望长辈》、《除夕守岁》、《郊外踏青》等。

  社会生活可包括《上学路上》、《街头见闻》、《社区活动》、《剧场观戏》、《欣赏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哈亚运》、《邻里之间》、《热门话题》等。

  ◆积累还可以从文章体裁、写作内容入手

  写人文章可包括《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和《最值得我学习的一个人》,《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个人》和《与我最要好的一个人》等等。

  叙事文章可包括《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和《最难忘的一件事》,《最新鲜的一件事》和《最有趣的一件事》,《最高兴的一件事》和《最苦恼(或“心烦”)的一件事》,《身边好事无限多》和《我做的一件好事》等等。

  写景文章可包括《春雨》(贵如油),《夏日》(炎炎似火烧),《秋风》(扫落叶),《冬雪》(一片白)前面是作文题目,后面括号内是景物特点。还有《校园的早晨》、《夕阳西下》、《雨后彩虹》、《中秋的明月》等等。

  状物文章可包括《我的生日礼物》、《我的文具盒》、《我的卧室(或“我的小天地”)》、《我的相册》、《我饲养的小动物》等等。

  以上列出的文题,只不过是以点带面,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通过细心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回忆初中阶段的生活片断,可供写作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记在本上。这样的积累,就可以保证中考作文有内容可写。

  三、学会审题,使内容符合题意

  有了大量材料,不是写应试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而是要根据题意从积累的材料中加以选取。这其中审题是关键,那么如何审好题呢?

  中考“审题”中的“题”指的是“试题”。在作文试卷上,作文的题目、供给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指导语和作文要求等,都是试题的组成部分,而“审题”指的就是看懂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领悟了试题的要求,把握住了试题所限定的条件,又明确了作文的范围和文体,才算是看懂了试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

  这类题应该对构成题目的词语仔细推敲,准确理解隐含在词语中的作文要求、限制条件和选材范围。如《我最敬爱的一个人》这个题目的中心语是“人”,表明是写人文章,其定语“一个”限制了写人的数量,“我最敬爱”限制了选材范围,写的人必须是自己的长辈,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也表明了文章应以第一人称“我”来写。

  再如《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和《我最怀念的一个人》两个题目。同样是写人文章,写人数量都是“一个”,而且都要使用第一人称;但它们在关键词语上有所不同:“最熟悉”是指现在自己和他接触最多、对他的情况知道得最清楚,所写的这个人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平辈;而“最怀念”是指过去自己和他接触多,可现在因各种原因不在一起却十分想念,所写的这个人一般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值得尊敬的师长。

  ▲填充式题目的审题

  这类题应该弄清楚题目的结构,了解所给部分应是短语的什么成分,而需要填写的部分又是短语的什么成分;同时要借助试题中指导语的内容理解题意。如去年中考大纲卷的作文题目是劳动 ,下面还有指导语: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着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考生审这个题目时,要参照指导语的提示:第①句诠释劳动的内涵,特别强调劳动的作用,第②句说明劳动和人们的密切关系,第③句用“许多许多”来表明劳动带给人们的好处之多。由此,可以联想到劳动带给我的快乐,劳动对我的作用(劳动使我学会了本领,劳动锻炼了我的意志,等等);同时思考题目中所给的“劳动”一词可充当什么成分:如果充当主语,便可以在其后填写上劳动对我的一些作用等内容。如果充当定语,就可以填写为《劳动后的快乐》,《劳动中的困难(或“苦恼”)》等。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中填充进去的自拟部分,应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感受最深的,最有可写的,而且写起来也最有把握的内容;写这样补充完整的作文题目才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切题。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给了材料,又提出要求,并且出了作文题目的,如去年中考课标B卷的作文题;另一种是给了材料,提了要求,让自拟题目的,如去年中考课标A卷的作文题。无论哪一种给材料作文的审题,都要求考生既要看懂提供的材料,又要领会试题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试题要求,或自拟题目,或选用所给的作文题进行写作。

  给材料作文的方式不外乎是提供文字材料或供给图画(一幅或几幅),所要求的文体也不限(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简单的议论文或说明文),但有一点要注意:必须以所给材料为依据,绝不能离开材料而另起炉灶。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要点有三:一是看懂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二是明确作文要求(文体、文题、字数等等),三是确定自己的作文如何使用或照应所提供的材料。

  四、学会借鉴,把作文写得更生动

  《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以规定的‘现代文文章示例’(见附录一)及与之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为考试内容”。由此看来,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示例”掌握阅读方法,还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方法。根据作文的内容,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法,就可以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

  ●写人文章,一般都要抓住特征来写人物的容貌、衣着、言语,以及姓名的由来。如魏巍同志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人物介绍:“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这短短的百余字,就写了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单位、职务以及他的外貌,值得同学们写作时学习。

  ●叙事文章,要把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如冰心的《小橘灯》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寥寥几句话,就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记叙得清清楚楚。

  ●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为了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我”坐在船上远离故乡时的感受。这里有叙述(“我躺着……又大家隔膜起来”)也有抒情(“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有描写(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也有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更好地表达了中心。

  ●此外,人称的使用,在文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第10段中这样写道“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开头两句话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们”“我”,第3句就改用了第二人称,直呼“蔡老师”,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依恋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总之,同学们复习规定的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学习文中的写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把文章写得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