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编了两篇观察描写动物的好文章,一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一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同样是写小动物,观察的出发点、方法不一样,因而描写对象呈现的情态也大不一样。

  《童趣》记述小时候观察小动物,得到了很多乐趣。他看到夏天的蚊子很多,聚在一起发出雷鸣般的叫声,“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里这么一想,果然眼前出现成百上千只鹤在空中飞舞的情景。他还在蚊帐中用蚊香熏蚊子,蚊子飞着叫着,聚集到蚊帐的顶部,“作青云白鹤观”,“鹤唳云端”,真是美极了!很明显,这里运用了联想、想象,把小小的令人讨厌的蚊子想象成大大的、美丽的鹤,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和审美的愉悦。

  《绿色蝈蝈》是法布尔昆虫学巨著《昆虫记》中的一篇小品文。在文中,重点介绍了蝈蝈的食性:吃蝉。写道:“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法布尔对蝈蝈观察得多么仔细呀!没有对蝈蝈细致入微、长年累月的观察研究,他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科学小品文吗?在对蝈蝈的歌唱特点进行描述时,写道:“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真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很明显,法布尔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蝈蝈进行研究:室内实验和野外观察相结合。他在做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工作对昆虫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用科学的精确与严密记述了他的成果。

  《童趣》、《绿色蝈蝈》都在写动物,《童趣》离艺术更近一些,它通过蚊子、癞蛤蟆的描述表现自己的情趣和童年的乐趣,是“求美”的文字;《绿色蝈蝈》则是对蝈蝈这种昆虫进行研究,离科学更近一些,是“求真”的文字。

  “求真”、“求美”各有侧重,而“求善”则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两文对昆虫都充满热爱之情,都有大量人性化的描写。

  《童趣》中的癞蛤蟆吞吃了让自己沉醉其中的“二虫”,勃然大怒,但并没有杀死它,只是“鞭数十,驱之别院”。至于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没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蛤蟆,一方面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含有为小虫复仇的意思,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尊重的、同情的,从中可以看出心地的善良、人文精神的充盈。

  在《绿色蝈蝈》中,对蝈蝈的描写同样是饱含深情。如写它的形态:“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真是美妙绝伦,如雕如琢!谁忍心伤害它们呢?写蝈蝈的歌唱,它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直抒胸臆,对蝈蝈流露出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至于对蝈蝈食性的描写,饱含深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大量使用拟人手法,使得文章自然亲切,饶有趣味。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