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模仿的天性。课文给他们提供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范例,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先从多角度分析鉴赏,从而借鉴模仿,达到以“读”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模仿语言

  语言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生活感悟,若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写作时就会有言不达意的苦恼。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应突破语言关。学好语言除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反复领会,分门别类地进行仿写训练。在此举两例说明。

  描写类

  例句: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仿句:1.笑容可掬的面孔上,偷偷溜来一丝忧虑,伤感携着它爬上眉头。

  2.深蓝色的海面上,悄悄溜来一层波浪,风推着它爬上沙滩。

  3.辽阔高远的晴空上,偷偷飞来一只风筝,风推着它飘上云端。

  概述类

  例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仿句:不必说高远的晴空,蔚蓝的大海,银白的沙滩,黛绿的青山;也不必说海鸥在海面上盘旋,翩翩的蝴蝶飞舞在百花丛中,轻捷的燕子啄着春泥,突然从田间直窜向燕窝里去了。单是学校这个小小的篮球场,就有无限趣味。

  二、模仿选材

  一谈起学生的作文,许多老师都埋怨学生阅历少,积累的素材少,因而呼吁深入生活,开阔视野。这固然是好的,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不可能为写好某篇文章而放下手头的功课,去体验生活;老师也不可能等到学生阅历丰富了,再去教学生写作。关键在于老师在教完课文之后,应趁热打铁,对已有的生活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寻找生活感悟,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例如,唐弢的《琐忆》一文,记叙了与鲁迅的几次谈话,用以小见大的方法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开头所引的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学完这篇文章后,可要求学生模仿此文写一篇同题作文,调动他们平时积累的素材。于是有的写老师,有的写长辈,记叙一些往事,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怀念之情。在组织材料时,也模仿唐弢先生文章的结构形式,以人物的一句话为纲,选取几件琐事,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自然而然学生便觉得有话可写了。

  三、模仿立意

  文章贵在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立意的深刻与否是决定文章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巴金的《灯》一文的思路是:眼前的灯回忆中的灯希望的灯:抗战必胜的信念。行文活脱自如,立意深刻含蓄。我们在教此文时,可引导学生以《灯》为题,展开联想构思作文:桌上的灯(照明灯)手术台上的灯(生命之灯)老师的一席谈话(心灵的灯)。通过这种模仿训练,文章的立意就深刻多了。

  总之,实践证明,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训练语言、扩展思路、确定文体与框架、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