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三、翻用课文中的材料写出新意

  作文中的材料创新一是指材料新颖,二是指运用新巧。我们借用教材老题材通过巧妙的技巧依然能写出新意,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翻新老题材使文章出新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摘取事例,服务新旨

  借用课文中某些人物或事件揭示新的话题主旨或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失为一种取材的好办法。这样的作文不仅不旧反而往往因为有真正的厚度而获得好评。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永恒的选择》,选取了基本上来自课本的陶渊明、杜甫、孙犁、莫泊桑、巴尔扎克等例子。例子一经引用就成了自己的语言,或具体引用,或概括引用,各尽其妙,各得其宜,很好地论证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

  2.新编故事,拼接现实

  新编故事即借助教材中的人物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观点主张。所谓“新编”即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等。这种写法能给人既熟悉又新奇之感。在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中,这一类作文争奇斗艳,最惹人注目。

  例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著,说的却是令人捧腹的当今时髦话,诸如“洗发水”、“飘柔”、“公安”等,很具现实意义,获得了满分。同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借用课文《鸿门宴》的一些内容,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挪移重点,独以“诚信”论英雄,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也是满分。2002年湖北考生《昭君的选择》,依据教材中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大胆虚构。文章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内心的痛苦选择,最后是毅然请命,主动出塞!里面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这篇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刺秦》用反弹琵琶的技法,逆向思维,变“刺”为“不刺”,变“刺不中”为“不想刺中”。荆轲由一名为报知己而刺秦的侠客变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既忠于史实(教材),又高于史实(教材)。

  3.移花接木,大胆串联

  移花接木是指将教材名篇名句巧裁妙用,串联起来“为我所用”。请看2000年江苏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文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文中的许多名句、场面、情节,都来自课本,只是把它们作了巧妙的剪裁、糅合、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在作文时巧用课本材料,推陈出新,方法还会有许多,需要我们在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和丰富。不要慨叹作文时没有材料可用,也不要埋怨材料不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座金山,我们如果用“心”去发现,也许就能从“陈言”中成就“一家之言”,在考场中脱颖而出。

上一页  1 2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