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看电视连续剧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主角眼见就要濒临绝境时,剧情却突然柳暗花明,让你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了。这就是电影叙事手法中的情节波澜取决于情节的峰回路转。电影导演的高明与否,是否令人信服,取决于情节曲折的组织是否合理。高考作文也是如此,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波澜,需要推敲情节之间的联系,使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才称得上是高手。怎样才能掌握这种写法呢?我们从下面两手入手谈一谈。

  一、借得东风到,波澜自然起,前浪推后浪,一浪要比一浪高。生活不是文艺作品,不可能情节迭起,这就需要我们浓缩生活,将平时观察积累的某些特殊情节归纳组合,寻找内在的联系。比如你放学回家,从学校到家是两点一线,一般我们都能顺利到家,要产生情节故事,这条直线就有了波折,比如说你路上被偷了钱包,比如说你在路上见义勇为,救了人,倘若这两件事件中间没有关联,那也构不成情节,假如你救的这个人是小偷的母亲,你的钱包失而复得,就有了戏剧效果。怎么会这么巧?那就需要你去设计、去铺垫,让别人相信情节的真实。这样组合后,从校到家的直线就变成了波澜起伏的曲线。

  制造曲线,有时需要我们制造障碍,读中国古典小说,常有“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这样的情节,“三”在文言文中是约数,在小说情节中常用它来表示曲折的次数。倘若白骨精一下就打死了,祝家庄一下就攻下了,读者会觉得不过瘾,小说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不能充分凸现,所以就要制造障碍,就要不断地给角色出难题。倘若这一次与下一次雷同,情节就乏味,倘若下一次障碍比这次的障碍容易克服,就吸引不了读者,就如吃了甘蔗的根,再吃甘蔗的梢一样,觉得吃不出甜味,所以在情节设计上就要一次比一次复杂艰难,这就要讲究情节的有序和有机。

  二、在写作中学会运用“陡转”技法。“陡转”原属戏剧创作中的结构技巧,指戏剧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地发生急剧变化,使波澜乍起。读目前报纸杂志上的微型小说,经常可以看到运用“陡转”设计结尾。在作文中运用此法,也能够增加文章的曲折性,刺激读者的心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位学生写的题目为“考试”的作文,他开始答卷时很顺利,到最后一题被卡住了,眼看结束考试的铃声快响了,他写道

  正在我低头捡笔时,从后面飞来一个纸团,就落在离我半尺的地方。刹那间,我下意识地用脚踩住,我的心怦怦乱跳,好像一张嘴就要跳出来,手也不停地颤抖。我不由自主向监考老师望去,恰巧我们的目光撞在一起,我感到老师在死死盯着我,仿佛要把我看穿,我的脸红到耳根,心虚地低下头。是捡还是不捡呢?我下定决心,又一次趁掉笔帽的机会把纸团捡了起来……我想打开,可老师踱到我的课桌前,看了看我的试卷……

  考试结束,我打开攥在手里的纸团,差点晕了过去:“学委帮帮忙,最后一题!”

  最后的结果让人既觉得意外,又觉得正常,将波澜推至高潮,令人忍俊不禁又拍手称妙。

  运用“陡转”,必须预先有所铺垫,或者埋下伏笔,让读者蓦然回首,能寻找到前后的照应,这样才不至于使情节突兀。

  在构思时,必须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定势思维,才能不落入俗套。否则,就容易平直,形成不了强烈的反差。

  总之,不论运用哪种写作方法,都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积累和发现,考试时才能笔下有神,同时,也需要我们平时增加课外阅读,揣摩名家在作品中的匠心独具,在体味中鉴赏。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