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在不少学校里,老师让学生买作文选,抄作文选,背作文选。我是语文老师,我很反感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作文选不是不可以看,而把它作为模板,一到作文时就想到它,这是很糟糕的事。经常这样做,很容易形成孩子的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本来,生活、阅读和写作是互相联系着的。谁都知道阅读有益于写作,但谁也都应该明白,阅读替代不了写作。再好的文章那是人家的,是人家的生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曹雪芹、蒲松龄之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嘛。

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很有辩证意义的。写作,说一点讲究没有,那是骗人的。丝毫也不加工,那是石头,不是玉。“玉不琢,不成器”嘛!那么写文章要想取胜,要能吸引人,我们究竟该注意些什么呢?写作之前的体悟生活、阅读名作、坚持练笔等功夫,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现仅从五个方面简单地来谈一谈动笔之前和文章草成之后应当考虑的事。

一、文以意胜

文当以意胜。“意”者,中心也,思想也。“意”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章不是无缘无故写出来的,总要表现些什么,总要让读者知道你要表现些什么才好。光有所表现还不够,这个“意”,必须是“我”的“意”,“我”要表达的意思。既是“我”的,那就该是“独一份儿”,所谓“人人身边有,他人笔下无。”写作,应该写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我”的理解,“我”的感受。有人学了《春》,就能写《夏》,可是别人不欣赏,就连自己也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是在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能不会走到别人的前面。要永远记住,复制的《蒙娜丽莎》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所以,我要说,要么不写,要么就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出新意!唯新,才能不落俗套,唯新,才能脱颖而出!

二、文以理胜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或褒扬,或贬抑,或赞同,或反对,或揭露假恶丑,或歌颂真善美。你的文章要能给读者一些启示,读者要能从你的文章里得到一些教益。比如,读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我们能感受到“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这样一种思想;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读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样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语句的时候,我们也会和一样,“不觉要加快脚步”了!我以为,写文章的人,也应该是布道者,应该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三、文以情胜

无技巧是最大的技巧。真正的好文章是不讲究什么技巧的,至少说不首先想到讲究技巧。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但它却有无穷的魅力。透过通篇“毫无保留的诚挚与坦白”的文字,我们总能体味到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最能动人心者,真情也。“真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写作时,是应当极力去表现的。是心之所至,是真情流露,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欲赋新词强说愁”。一个好的作品,它必须反映时代,关注社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是用“心”写出来的,读者自当用“心”去读。

四、文以形胜

“形”者,形式也,布局也,结构也。对于写作来说,立意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好马也得配好鞍”,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好的形式更有助于内容的表达。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阅读中,我们往往侧重于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形式方面的讲究。其实,在阅读文章时,适当地研究一下形式,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在写作时为了表现某种意思,考虑一下如何去表现,是用诗呢,还是用小说?过渡啊,详略啊,照应啊,去考虑一下,那真是很有必要的。

五、文以言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当是文辞、文采。古人写文章真的是挺讲究语言的锤炼的。像唐代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知。写作无疑是苦的,但正如唐弢先生所说,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斗争,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在语言上下功夫,并不是要刻意地去追求,去雕饰。我们提倡的是能给人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的得体的语言。

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我们在下笔之时,不可能考虑得四平八稳,能顾及一二真的是很不错的了。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的在下笔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得很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章草成之后,能从容地下一番修改的工夫,琢磨琢磨,推敲推敲。什么一蹴而就,一气呵成,倚马千言,下笔如神,那也是练出来的,初学者千万不可幻想“一口吃成胖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百姓的这些最朴实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写作。在作文指导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以上所说,仅是我在作文教学和自己写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以此献给广大中学生朋友。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