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连续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感慨颇多,这里想就2006年四川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出现的两点失误,谈谈自己的看法。

  失误一:材料详略安排不当

  当下,考生作文形式越来越新颖多样,或新闻采访,或日记体,或书信式等,可谓丰富多彩。形式创新本无可厚非,但许多作文在追求花样翻新的形式时,却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雕琢。比较突出的是,有的作文材料和构思都很好,可惜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处理不当,从而影响了主题的表达。由于“内容”的问题,不少考场作文与一类文擦肩而过,令阅卷老师惋惜不已!

  由此,疾呼:保持“形式”,善待“内容”!

  备考启示 考场上强化“材料意识”。

  我们在平时作文时,因有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所以处理材料并不难。但到了考场上,由于时间紧迫,不少考生就不那么重视材料处理了,往往是一看题提笔就写,这难免会吃亏。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好写作提纲再按提纲写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列好提纲后,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有一种“材料意识”,即对应详写的内容就要“泼墨如雨”,达到如临其境之感,而对应略写之处则只能“惜墨如金”。

  2. 练就处理材料的硬功夫。

  前面说到,考场上应强化“材料意识”,可有的考生虽然具备“材料意识”,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却无法做到“泼墨如雨”或“惜墨如金”。那怎样才能练就科学处理材料的硬功夫呢?可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做起。比如阅读时,可学生名家处理材料的方法,然后将所学到的方法落实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每一次作文时,在动笔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考虑围绕这个中心该选择哪些材料,详写哪些,略写哪些,然后再动笔。熟能生巧,长期这样坚持,功到自然成。

  失误二:套袭越来越严重

  一般来说,大多数中考作文题都有提示,如“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因为这对你没好处,更没意义”。结果呢?仍然有不少考生“铤而走险”,有的是将某篇优秀佳作改头换面而成,有的甚至将某篇优秀作文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若侥幸过关则罢,若被打入“四五等”岂不痛心疾首!

  由此,疾呼:呼唤创新,杜绝“套袭”!

  备考启示

  说到“套袭”作文,有的考生说,我这是借鉴而不是套袭。的确,作文时难免借鉴别人的长处,但所谓的“借鉴”和“套袭”却是两个概念。一般来说,学作文大多是从借鉴开始的,但一味地借鉴甚至发展到套袭,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吗?只能是离写作之路越来越远。那怎样才能在借鉴中创新、提高呢?

在局部借鉴中创新。

  也就是将所学的写作(表达)方法用在自己作文中的某个段落或句子。如在一篇名为《春游槽渔滩》的文章中有一段话是:“一路上,各种景色实在是美不胜美,数不胜数;不必说道旁那一座座千姿百态的石雕佛像,也不必说那雕塑精致雍容典雅的,手拿着各式物件的千手观音;不必说那一座座别具匠心、独具民族特色的亭台楼阁,也不必说那一座座风格独特的佛塔;单是那雄伟的通天云栈就令你感到这槽渔滩的奇和美。”显然,是借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但又不是死板地套用,而是借鉴中创新。借鉴后的句子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槽渔滩”的种种景物,还借以强调了下文所要写的“通天云栈”,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把诸多景物以一个句子一笔带过,言简意丰。

  2. 在整体借鉴中创新。

  如的作文集中就有好几篇是借鉴《榆钱饭》按不同时代的变化歌颂新社会而选材构思的。如《我家安了大吊扇》是按家里从用破竹扇,到小电扇,再到大吊扇的变化为线索来歌颂改革开放的;而《我的电视梦》则是以倒叙开头,然后以小时候到王奶奶家看电视却因人太多“挤”不进去而懊恼不已,再写“我”家买了新电视后的喜悦,最后将如今家家都有电视与小时候大家“挤”着看一台电视的一幕进行对比,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些成功之作来看,同样是借鉴一篇范文,但借鉴后的做法各有不同,这正说明了借鉴的目的不只是摹仿,更重要的是创新!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