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2008年中考记叙文写作:谢志礼评《举手》

要表现不要陈述

谢志礼 

  《举手》这篇文章的情节十分简单:“我”下定决心准备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但“我”最终还是举起又放下,而且“低下了头,抬也不敢抬,生怕老师看见我”。

  文章较为细腻地写出了课堂上初中生举手答问的心理变化。不仅具体、形象,而且一波三折,真实地反映了初中生的特定心理:希望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犹豫、忐忑。

  严格地说,华晓玲同学的文章,不过是一个心理描写片段,其取材则是每一个初中生都可能有过的心理体验,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华晓玲同学为什么能敏锐地抓住这种心理变化而予以传神地再现呢?

  其原因,恐怕首先在于华晓玲同学已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套用中学老师的话说,就是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其次,华晓玲同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认为绝不仅仅是因其叙写得具体、形象,感受细腻,更重要的则在于她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善于表现。

  记得一位名家说过:文学创作要表现,不要陈述。事实上,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尤其是写人类记叙文。对人物的种种刻画,固然离不开特定的事件,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万万不可流于简单的平面的叙述,而要巧妙地再现事实,让人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等显示出个性化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要让倾向或观点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不要特别地指点出来。”在《举手》这篇文章中,“我”最后的表现,非常传神地再现出初中生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心理。当然,文章最后可以写“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但相较而言,现在这样写似乎更有表现力、冲击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学会表现、善于表现,起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文章的表现目的是什么;2.深刻理解人物行动、语言、表情等方面的内在含义;3.如何表现,即如何进行具体又得当的叙述、描写。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观察、感受能力的训练还失之于简单化,叙述、描写方法的教学则失之于粗疏化,表达方面更是模式化成风。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强调一点:方法、技巧的教学,必须首先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表现,而不是流于简单的陈述,这恐怕才是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真谛!

 

上一页  1 2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